张凡  >>  正文
张凡:中国制造2025目标不是中国独造
张凡
2018年04月22日

美国突然对中兴通讯出手确实令人震惊。这说明美国作了这么多年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显然还没体会到独孤求败那样寂寞高手的感觉,还贪恋着“一剑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制造2025从提出就始终在强调,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当然包括美国企业。这给世界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是中国独造。

我们知道,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高质量”,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40年,从加工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开放、合作、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也深深地融入到了全球产业分工的体系当中,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中国制造业吸引外资,是主要靠给外企有别于国内企业的政策来完成,目的也是“市场换技术”。而在2008年以来,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让外企和中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对此,一些外企没有适应,与中企在竞争中,弱势便逐渐凸显出来,他们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却一个劲抱怨,“营商环境恶化”“外资转移”等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外企们没有想过,在他们的这种所谓“切肤之痛”中,正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向国际市场规则对接的过程,是外企所信奉的市场经济理念的体现。外企却从没这个角度看待问题,视中国取得进步而不见,只谈自己利益少了,视自己弱势凸显而不见,只谈中企强了蛋糕。这是典型的“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而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是中国制造业在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这对外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并不是说所有国家都如美国那样不容忍别人技术取得发展,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积极合作便是合作的典范。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与外资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而是强调自主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制造2025中,中企与外企成为“合伙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中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倒逼外企提升自己技术,双方在这过程中都可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意味着,中外企业便可在价值链上游平等地展开分工与合作,不能说中企只能在价值链低端从事来料加工,外企在价值链高端从事高技术研发。可以想象,没有竞争的世界经济岂不是死气沉沉了?这不是使得原来的创新力量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了阻挡创新的力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发端于欧美国家,但后来随着当时的技术成果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也促进了世界整体经济的增长,成果惠及全人类。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制造2025也是如此。

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是“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如果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现,就会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推动世界经济再上一层楼。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总之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要使13亿人民的市场成为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市场。当然这种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希望美方和其他国家也能为中外企业开展正常的投资和商业活动创造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管理员】
媒体记者、评论员,供职于《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