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世界杯,一把尺子量世界
李洋
2018年06月14日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一路赶超,中国足球顺流而下。世界杯对中国球迷来说,经历一个从“自我”到“他者”的嬗变过程。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阿根廷夺冠。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了四强比赛。但当时电视还是奢侈品,绝大多数人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的世界杯。

那是一个想象饥渴的年代。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意大利夺冠。黑白电视再造了一种围观的盛况。足球成为一种集体宣泄富余荷尔蒙的公共渠道。但总体上世界杯还是听出来的。而真正的意大利球迷也要等到90年代央视转播意甲时才真正出现。
那是一个国家的初恋。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再次夺冠,打下来今天中国“阿迷”团队坚实的基础。球星也可以成为旗帜。集体主义中出现了个人主义的裂隙。马拉多纳就是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个人主义的启蒙者。很多人因为他“一球定终生”。尽管他们此后常挂在嘴边的歌词是“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阿根廷足球的真诚、热情与奔放也与80年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央视转播了全部52场比赛,其中决赛是以直播方式进行的。

彼时,熬夜是一个人全球化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5月19日,北京工体,中国队在亚洲杯小组预选赛中输给香港队,痛失进军墨西哥世界杯的良机,引发了球迷骚乱。那一届国足是1984年亚洲杯的亚军,还没开始恐韩,日本更远在身后,可以说是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的最佳时期。从那以后,国足成了贬义词。如果当初的球迷看到后来的国足,他们就会坦然接受输给香港绝非冷门。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西德夺冠。观看世界杯越来越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活动。德国人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位置,他们在决赛中力克阿根廷,成为第一代“德迷”的启蒙一战。阿根廷人把足球踢成艺术,德国人把足球搞成技术。德国人那种永不放弃的螺丝钉精神让国人第一次近距离感觉到足球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软实力象征的一面。
从90年代央视传播意甲(别号“小世界杯”)开始,中国开始进入意大利时间,才有了94年美国世界杯决赛上巴乔射失点球后的集体感伤。但从1994年开始,巴西足球用舞蹈和创造唤醒国人,足球对巴西来说,不是技术,也不是艺术,而是生命。

贝贝托的“摇篮舞”温暖了世界。

……

人对世界敞开心灵,一生也就那么几年,社会也是一样。就在那段时间,我们勇敢,我们敏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过了启蒙的时机,反启蒙就成了启蒙。提起世界杯,真正征服中国球迷也就用了1986-1994这八年。
一起看才是观看,才符合足球的气质。有交互,有感染,有宣泄,有冲突。

那时看世界杯是一个国家在看,一个单位在看,一条街道在看,一个家庭在看。此后,足球已经无路可退。

后来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尤其单位社会解体。世界杯逐渐由从一个家庭退回到一个人的指尖,孩子们也从球场上退回到书斋中。

今天看中国足球,不看五大联赛会被人笑话,关心自己国家的足球成了被边缘化的少数派。岂有此理!

尤其在2002年中国告别世界杯之后,国足水平一降再降。在中国球迷看来,世界杯越来越成为“他者”。当他国球迷在享受自己的节日时,中国球迷却总有隔岸观火之感。

烟花烂漫,与我何干?

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现在四零后到六零后这三十年的几代人大都有体育运动的情怀和兴趣,这让肥胖近视的七零后及七零后后的新一代相形见绌。
巴西贫民窟中尚有简陋但实用的球场,从那里走出了一代代巴西球星,足球伴随他们成长,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生命。在中国城市,放学了还有多少能一起踢球的街坊孩子?

今天晚上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就要拉开大幕。据说中国除了国足没去,连小龙虾都去了,这届世界杯广告费中国企业就贡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足球,从来就是这样,来不得半点假。它与人口和经济关系不大。千万别在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13亿人还挑不出11个人来吗?这话不尊重人,只尊重数字。“楚有三夫,亡秦必楚。”这是何等的境界?叙利亚都快被内战打烂的国家,对阵国足依然游刃有余。我们球员羞于提起的是,国足一个球员的收入就可以顶上几支叙利亚国家队收入的总和。

世界杯就像把尺子,四年一个刻度。

……

拍不入流的电影,踢不入流的足球,在中国依然可以拿到上流的收入。艺术和体育能与世界接轨,且能保住自己的风骨和风格,国家才算深度融入全球化。不论来料加工,还是输出资本和劳工,都是产业链延伸的必然。必须有艺术和体育这样的上层建筑在国际上形成风格和话语权,经济基础才有附加价值和普世意义。

没有踢足球的孩子,我们踢的永远是孩子的足球。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