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同  >>  正文
董保同:“正月十五吃灯盏儿"
董保同
2019年02月21日

“刚才舅给我回电话了,他说他们吃了晚上饭点灯盏儿了。"

正在看元宵晚会时,忽然收到表弟发的微信。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这幅画面:在遥远的河北农村老家,高悬的满月照着姥爷家的老院子老房子,八十岁的舅舅和一家人正把点亮的灯盏儿摆放到能放灯盏的各个地方:正堂桌子、牌位、灯间、窗台、柜子、灶台、鸡窝、柴棚、水缸盖……整个老院子各个角落都被照得亮亮堂堂。舅舅妗子口中可能还念念有词,"祭灯儿,祭灯儿,一年一么儿……"

正月十五祭灯,这一风俗在河北老家可能已有上千年了。小时候在农村,除了年三十儿吃年夜饭,吃香喷喷的杀猪菜,最向往的事儿,就是正月十五“点灯盏儿"了。年夜饭只是好吃,炸灯盏儿好吃,点灯盏儿还很好玩儿。做年夜饭是大人的事,小孩儿插不上手,做灯盏儿、点灯盏儿,小孩儿都可以帮上忙。灯盏儿是用粘米做的(熟的),先要用线绳切成中国象棋棋子形状(专业术语叫拉灯盏儿),把泡过花生油的灯芯(灯捻)插在上面,把灯芯点着后,小心翼翼地把灯盏儿放在各个需要祭祀的地方。点灯盏儿的过程中,要跟着大人唱,"祭灯儿,祭灯儿……"

祭灯时还经常有个小插曲。如果家中有人身体哪个部位疼痛,就把灯盏儿往那个部位放一下,边放边说,"祭祭胳膊,胳膊不疼"或者"祭祭腿腿不疼"。孩子们互相嬉戏,会往对方头上放,说“祭祭脑袋变聪明“,或"祭祭脑门长大个儿“。家长看见会出来喝止,“别闹了!""不能往脑袋上放!"

祭灯的风俗源自何时已无法考证,我以为祭灯的意思似乎是祭祀家中各位神灵。国人似乎是泛神论者,认为家中万物皆有神灵。比如,灶台有神灵,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全家一年的表现,所以这天要吃粘的、吃甜的,希望灶王爷嘴巴粘住,或者上天说点甜言蜜语,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里其他所有方位、家具,包括鸡窝、羊圈,也都有神灵,所有这些神灵也都需要关心。一年到头,家人忙东忙西可能忽视了这些神灵,所以在正月十五这个特殊的日子,要专门对这些神灵进行祭祀,让光明普照每一个角落,感谢他们一年来对全家默默的奉献和付出。这体现的是对家中万物的感恩之心,也是对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

充满精神内涵的祭灯之后,另一个核心环节当然就是煎灯盏儿、吃灯盏儿了。将灯盏儿用花生油炸成金黄,外焦里嫩,如果再蘸点白糖甚至蜂蜜,那可就是童年少年时代可以吃到的极致美味了。有的人家还在灯盏儿中加上枣泥、豆沙,那就更好吃了。很象老北京有名的小吃-油炸糕,我到北大上学时,时常会到长征食堂买个炸糕解解馋,仿佛可以回味一下炸灯盏儿的味道。

十五的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这个钟点儿,舅舅家的院子屋里估计仍被灯盏儿照得满堂光明。我这边家里花生油、白糖都是有的,明天说不定会收到舅舅寄来的灯盏儿呢。

【责任编辑:许聃】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