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1784年首航广州,开启了中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先河
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尤其是清朝乾隆帝从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后到1842年期间,清政府既不允许国人学外语,更不允许西洋人学汉话,在这样的格局下,那时的中国商人是怎样与欧美及西方商人沟通交流和进行贸易往来的呢?
答曰:广州英语。
那么,什么是“广州英语”呢?
追溯历史,19世纪的美国人亨特(William C. Hunter)是这样描述记载的,请看英文:
Pigeon-English is the well-known name given to that unique language through the medium of which business was transacted and all intercourse exclusively carried on between the 'Western Ocean' foreigners and Canton Chinese.
It was undoubtedly an invention of the Chinese, and long ante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glish at Canton in its origin, as may be proved by the admixture of Portuguese and Indian words still to be found in it, the latter having probably been originally made known by those primary visitors from the western world viâ India.
“广州英语”系指广州人与“西洋人”用来进行商业贸易和沟通交流的独特语言。这无疑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一种语言,在英国人到广州很久之前就已经产生。追溯其根源,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混合语来证明,后者可能是由那些最初经过印度到广州的西方来客传来的。
据这位美国人研究认为,英国人在一百多年后才到广州来,之后,英语一些词汇逐渐被吸收到了广州英语里去,致使葡萄牙语慢慢消失,葡语仅在澳门使用。后来英国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贸易者,这种语言便成为了“广州英语”。
如今,“广州英语”早已写入欧美和世界的百科全书、各种词典以及教科书。就是凭借这“广州英语”与“西洋人”的商贸往来,广州诞生了18-19世纪两位世界首富,一位是18世纪的广州十三行行商首领潘振承,一位是19世纪的广州行商首领伍秉鉴。
请看这两位曾经的中国世界首富演绎的“广州英语”及大湾区的商贸传奇。
18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对话美国“中国皇后号”商人
根据历史记载,美国于1784年2月22日,也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52岁生日的那天,派遣“中国皇后号”驶往太平洋对岸的茶叶王国,开启了美国与清帝国的贸易。据随船到达广州黄埔港的Samuel Shaw的航海日记记载,当时的美国“中国皇后号”装载了大约30吨西洋参、16张海豹皮、1270匹羽纱、316担棉布、476担铅和26担胡椒,总价值为12万美金,当时接收美国人这批货物的,正是18世纪世界首富,即广州十三行行商首领潘振承。
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
"You are not Englishman?" said he. "No." "But you speak English word, and when you first come, I no can tell difference; but now I understand very well. When I speak Englishman his price, he say, 'So much, — take it, — let alone.' I tell him, 'No, my friend, I give you so much.' He look at me, — 'Go to hell, you damned rascal; what! You come here, — set a price my goods?' Truly, Massa Typan, I see very well you no hap Englishman. All Chinaman very much love your country."
“你们不是英国人?”“不是”。“但你们说的是英国话,你们初来乍到,我不能看出区别来。但现在我明白了。我和英国人讨价还价时,他说‘太高了-想当然-不要这么高’。我告诉他说‘不高,我的朋友,我给你很优惠了’。他看我说:‘见鬼去吧,-你这该死的流氓!你说什么鬼话!过来瞧瞧,-看看我的货定价?’说实在话,Massa Typan,我看你们不是英人。所有中国人都喜欢你们的国家。”
'Thus far, it may be supposed,' continues Shaw, 'the fellow's remarks pleased me. Justice obliges me to add his conclusion: — "All men come first time China very good gentlemen, all same you. I think two three time more you come Canton, you make all same Englishman too."
‘到此,或许就这样吧,’Shaw说,‘你说的话令我感到高兴’,出于公正起见,我为他加上结论说:-“所有人第一次来中国的西洋人都很绅士,你们也不例外。我想你们来两三次广州,你们都会是英国人那样了。”
就是用上面的“广州英语”,双方达成了交易,使美国人顺利地采购了2460担红茶、562担绿茶、24担本色棉布、962担瓷器、490匹丝绸等运回美国。
Samuel Shaw (1754–1794),中文名叫山茂召
山茂召是1784年作为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的押运人首次到广州黄埔的美国政府官员。1786年,山茂召受美国邦联议会的派遣,成为驻广州的首任美国领事。他不但体验和见证了“广州英语”的传奇,同时也是美国建国后开拓国际贸易,首选当时令世界一致向往的盛产茶叶的帝国,即“中央王国”的广州,为美国淘到了“第一桶金”!
19世纪广州世界首富对话美国茶商
伍秉鉴,也叫伍浩官(Howqua),19世纪广州行商领袖。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伍秉鉴为19世纪世界首富。其资产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已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清朝当年年收入的50%。此画像作于1830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You and I are No. 1, "olo flen;" you belong honest man, only no got chance.' He then tore the note up, and throwing the fragments into the waste-paper basket, added, 'Just now hav settee counter, alla finishee; you go, you please.' That is to say, 'Our accounts are now all settled, you can leave when you like.'
这段英语的大致意思是:“你和我是最佳‘老友’了,你人很实诚,只是不走运而已。”然后他把欠条撕掉,并将碎片扔进废纸篓里,说道:“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想走的话,随时可以走了。”
伍浩官(右一)常在自家豪宅里邀请洋商聚会,用“广州英语”交流和沟通
以上两个案例是18-19世纪的广州茶商与欧美茶叶贸易商在贸易活动交流中所使用的“CANTON ENGLISH”。
当时的中外商人在数个世纪的交往中,都私下学习这种中西结合的“外语”,大致看一下当时民间如何学“外语”的小册子《红毛通用番话》,有一个初步了解。
19世纪初期,在广州一度出现过名为“Hungmaou mae mae tung yung kwei kwa, or those words of the devilish language of the red-bristled people commonly used in buying and selling.”(红毛买卖通用鬼话)小册子,为广州茶商与他们的“红毛”’顾客打交道的语言工具书。
19世纪的英语学习指导小册子
看看当时这个小册子是如何指导英语学习的,如:one(一)发音为“温”、two(二)读为“都”、three(三)为“地理”、four(四)为“科”、five(五)为“辉”等等;一些典型的粤语如“乜货:屈听what thing”;“唔做得:哪坚都no can do”;“俾钱:劫加示give cash”等等,有的干脆就用汉语,如chin chin“请!请!”,有的词语依汉语语法组织起来讲,如“no can do(唔做得)”,就是典型的广州英语句式。
为了和广州商人做贸易,欧美商人也必须学“广州英语”,如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广州英语歌谣集》,也有介绍过《红毛番话》(A Vocabulary of Words in Use among the Red-Haired People)的小册子。
由此可见,整个17-19世纪的中外商人都把“广州英语”作为必备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语言来学习,在令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风靡世界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传向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