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民和:做一个有担当的时代记者 ——读赵忆宁的《21世纪的中国与非洲》
中国道路研究出版中心
2019年04月26日

进入21世纪,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特别是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进非洲大陆。

中国记者是时代大历史的记录者。记者如何记录中国走进非洲大陆的?赵忆宁成为一线采访记录这一历史进程的中国女记者。我们面前的这本书——《21 世纪的中国与非洲》,就是她再一次勇敢并卓有成效的非洲大陆记录。她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首席记者,于 2016 年至 2017 年赴非洲七个国家深度采访四个月,然后用七个月的时间研究写作,在这家报纸上发表了76个专版、约40万字的连续报道,她的非洲连续报道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纪实之作,堪称中国与非洲时代记录的佳作。

这本书对我国经济、外交、智库、大学等各界了解非洲、了解中非关系、了解“一带一路”都有着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这里我只说说它对我国新闻界的启示:一个有担当的记者应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有担当的记者要去做记录历史的新闻

赵忆宁在本书的前言中说:“中国的记者该做什么?做记录历史的新闻是中国记者的担当。我们有责任记录中国崛起的这部大历史,只有镶嵌在历史中的报 道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新闻。”(《21 世纪的中国与非洲》, 19 页,以下引自本书的 只注页码)中国崛起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正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 引起了广泛的瞩目。因此,这些年来她的采访主题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与世界。 在 2015 年完成“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采访后,她又选择了中国与非洲,现在她正行走在拉丁美洲十国的路上。因为“一个发展起来的具有国际建设性的大国, 与一个充满抱负和活力的非洲大陆结成‘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扮演世界大国角 色、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全球责任。”(19 页)

中非友好合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实 力有限,但即使如此,也尽力援助非洲,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 港与派出援非医疗队等,都在中非传为佳话。进入21世纪,以2000年10月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为标志,中非合作更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揭开了辉煌的篇章。

一方面,中国成了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企业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工程最大的承包商……仅就中非“十大合作计划”(2016—2018 年)而言,中国向非洲“提供了 60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相当于非洲人均60 美元。”(609 页)另一方面,非洲大陆在中国的全力帮助下,正迎来前所未有 的经济起飞,“2000—2015 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5.6%, 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 3.7%的水平”。(609 页)

但是,中非成绩斐然的合作却遭到来自西方媒体种种“污名化”的非议,莫之为甚的责难,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在国内也有质疑,认为自家尚未完全消灭贫困,何必到非洲“撒钱”。

如何回答这些来自国内外的非议和质疑?赵忆宁认为 “最简单的是行动!”——她背起行囊,去非洲一线采访,寻找真相与答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 最重要的新闻调查原则。

“在120天中,我走访了北非、西非、中非、东非和南非的7个国家,总行程 6.5万公里。(19 页)实地考察了中国在非洲的 102 个项目,包括铀矿、石油、橡胶园等19个投资项目,机场、电站、深水港、公路、铁路等 65个工程承包 项目,9 个贸易项目,孔子学院等 4 个人力培训项目,以及农业示范区、医疗队等3个发展援助项目;采访了302 人次,其中包括非洲的 3 位总统、3 位总理、18 位部长,以及 8 位中国驻非洲的大使、代办与参赞等,取得丰富的一手新闻资料。

一个女记者只身在非洲采访,容易吗?那里有贫穷,更有战乱;有疾病,还有凶险的疟疾、埃博拉……安排采访日程、事前准备上百份采访提纲、耳听手记,哪样都得亲力亲为。

更重要的是:采访七个国家,加上不同行业门类的项目,要事前对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做前期研究,并能与所有被采访对象站在一个平台对话,需 要有多么广泛的知识储备?需要有多么强的学习新知识、领悟新事物能力?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要能迅速抓住关键要点,深入交流并抓住内核,需要何等睿智的洞察力、机敏的应变力?……正是具备了这些优秀记者应有的综合素养,赵忆宁应付裕如地完成了这非洲系列的采访。

可以这样说:她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团队方能完成的庞大采访与写作的任务,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有担当记者勇往直前的魄力,锲而不舍的耐力,纤毫毕现的笔力。收进这本书的 7 辑报道——“走进纳米比亚”“走进喀麦隆”“走进苏丹”“走进肯尼亚”“走进南苏丹”“走进刚果(布)”“走进毛里塔尼亚”——犹如中国传统书画长卷的七条屏,组合在一起,向读者呈现了既有历史的纵深背景,又有现实的宽阔视野的中非合作的历史画卷。

当然,全面、深刻地认识非洲认识中非合作并不是一次报道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希望赵忆宁会续有新篇,也希望有更多的记者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

有担当的记者要去争夺国际话语权

当西方不遗余力地污蔑中国援助非洲是什么“新殖民主义”时,赵忆宁认为, 中国有担当的记者应该站出来,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去争夺话语权,“中国媒体不能缄默不语”(19 页)。

“中国拿走非洲的初级产品,然后将制成品售给非洲,这是殖民主义的本质所在”(英国《金融时报》语)。真是这样的吗?那就让事实说话吧。赵忆宁在书中拿出一个个事实给以有力的驳斥。这里只举开采石油的例子:

在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进程中,的确与非洲十多个产油国合作。但中国并非只是拿走原油,而是“只有中国在非洲建设了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全产业链”——500 万吨炼化能力的苏丹喀土穆炼厂就是一个标本。这个“苏丹样本受到非洲国家的追捧,凡是到苏丹访问的非洲国家总统,都恳请中石油‘为我们建设一个一模一样的炼油厂吧!’之后,中石油帮助阿尔及利亚、 叙利亚、乍得与尼日尔等国共修建了四座炼油厂,让这些非洲产油国第一次实现 了成品油自给,还使他们从成品油净进口国变为出口国”。(603 页)“甚至在肯尼亚总统找到苏丹的时候,他们非常自信地答应帮助肯尼亚建设‘一模一样’的炼油厂,由此跨入了石油工业技术转移阶段。” 中石油又帮苏丹建设了聚丙烯装置,“炼 油厂下游产品聚丙烯还催生出由 200 多家塑料加工企业组成的产业群,传导作用与溢出效应巨大。”(176 页)

帮助苏丹建立石油工业上下游一体的体系,是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的一个缩影。中国还帮助非洲建立起工业化所必须的庞大的基础设施——修建了 100 个工业园,6千公里铁路,4千公里公路,9座港口,14 座机场,34座火力发电站,10 座大型水电站,1 千座小型水电站……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为非洲修建基础设施呢?因为中国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知道,没有基础设施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经济起飞。而非洲国家也正是从自己艰难走向工业化百年之痛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中国才是他们的真朋友。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 “曾警告非洲国家:‘与那些攫取非洲资源的国家合作要谨慎。’但是非洲国家领导人并不认同,他们却认为‘只有中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中国是非洲最后的希望’。”(603 页)

无独有偶。美国共和党的前国务卿蒂勒森 2018年3月前往非洲五国访问时又老调重弹,他在埃塞俄比亚非盟总部讲演,提出非洲国家与中国合作时“不要放弃你们的主权”时,非盟主席法基当即反驳说:非洲国家很成熟,有能力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纽约时报》报道这种尴尬场面说“蒂勒森的贬华理论很快就遭到了回应”。

有担当的记者要去解释国际交往的真谛

至于到非洲“撒钱”说,那是因为对中非交往的现实与历史缺乏了解,因此有担当的记者要以第一手的报道,去揭示包括中非交往在内的国际交往的真谛,为社会大众解疑释惑。

“以毛里塔尼亚的友谊港为例,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以低息贷款1.2亿美元帮助修建友谊港,而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有 1.67 亿美元,可见是举全中国之力帮助毛里塔尼亚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606页)

1965 年与中国建交的毛里塔尼亚开国总统达达赫“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手中拿着‘中国与非洲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到非洲尚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做工作,先后促成 9 个国家与中国建交。1971 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非洲26个国家投了赞成票,所以才有毛泽东主席‘是非洲国家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说法。”(607 页)

赵忆宁概括类似事例说明,这是“中非合作中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中国红利”。中国正是仰赖这样的红利,今天在“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半径,强化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中国在国际舞台依靠的基础力量还是这些非洲国家的‘铁哥们儿’”。(607页)

即便就经济利益而言,中非合作也是互利双赢的。一方面,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大量能源、矿产和其它自然资源;庞大的制造业产品、产能,需要有稳定、开放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非洲资源丰富,资金短缺,仰赖资源出口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建设落后的基础设施,搭建实现工业化的平台,以实现 经济起飞。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同样会反作用于中国自身,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以納米比亚为例,湖山铀矿是迄今世界上设施规模最大的铀矿,设计年产量1500万吨八氧化三铀,总产量可满足2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近40年的天然铀需求。从2007年矿床的勘探发现,到 2012 年中广核完成对湖山铀矿项目100%股权收购,到2016年底开始生产八氧化三铀产品,仅用 10 年建成,在世界铀矿界是罕见的。而今中国投资逾 50 亿美元的这一项目,被納米比亚副总统尼奇·依杨波称之为“納米比亚的国家骄傲”,“极大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011 页)这个项目不仅给納米比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中国核电发展提供了天然铀的保障,在我国核电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强化与非洲大陆的合作,为中非关系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前景光明,走在一条特色 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上。对中国记者而言,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记录时代、见证历史,才是时代有担当记者的责任。

注:《21世纪的中国与非洲》,赵忆宁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9月出版,中国道路丛书。

作者系《中国记者》前任总编辑。

以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为宗旨,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的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成为中国理论创新的孵化器,中国学派的探讨与交流平台,研究问题和建言献策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