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辉云  >>  正文
《盐茶古道家万里》
詹辉云
2019年05月12日

5月8号到9号,春夏之交,正是南方多雨的季节,我有幸陪同中俄万里茶道调研组的两位专家一一武汉大学刘再起教授、俄罗斯国立西伯利亚大学达旗升院士,来到湖南省常宁市西部山区天堂山塔山茶叶基地,现场采访、拍摄茶源地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了解茶业发展情况。

专家组一行六人一大早从武汉乘高铁再转大巴过来,中午也不休息,又冒着毛毛细雨驱车直往山里赶。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便到了天堂山脚下的天堂湖边。由于近期雨水不断,湖水漫堤,湖面似乎更宽阔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诗赞过此湖,“天堂沉璧,瑶乡杜鹃迎远客。印山刻石,六百图章话兴衰",那只是以前记忆中的景象,眼下看到这翡翠般的湖面更大更绿了。

小车从湖堤上绕行,再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一路上的好景色让你没法闭目养神,抬眼车窗外,山上云卷云舒,时开时合。青峰似海岛兀立,时隐时现。近处野花点缀,色彩亮丽。雨洗过的杉木楠竹苍翠欲滴,尽管一晃而过,足以动人心魄。这是山区最美的时节,蓬莱仙境也不过如此。

一阵耳鸣之后,我们到达海拔1200多米的山顶,盐茶古道的西北大门耸立在眼前。停下车来,老天爷似乎有意安排,雨停了,乌云成了白云,天空明亮了许多,正好拍摄,摄制组的小伙子抢抓时间,所有的拍摄器材都派上了用场。

盐茶古道原是山区瑶族先民开辟的一条生产生活便道,由于年代久远,少有人走,也未曾维修,石板小路已是枯木遮避,荆棘乱横,但仍能感觉出它的坚硬和光滑。千百年来,它承载着山区村民生息繁衍的重任,历经风雨沧桑,在现代交通兴起之后,又悄然隐退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我们一行沿盐茶古道西北口往山下行走了一段路程,感受盐茶古道厚重的历史,寻访先民往日的行踪。达旗升院士热情高涨,一个人径直往前,竟不想往回走,我们告诉他有几十里远,劝他返回赶时间去另一个点,他才作罢。不然他要一口气走完这条古道,但几十里的陡峭山石路,是需要时间、勇气和毅力的,当然我们相信他能行。

近几年,天堂山塔山茶叶基地已发展到八万余亩,常宁市委市政府还将此作为山区产业扶贫项目来抓,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贫困户入了股分了红,有了效益,自然高兴,更有劲头了。我们一路行来,在山上、山中、山坳等处看到的层层茶田、条条绿带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鳌头村的茶叶基地我们还看到村民在给茶树修剪枝叶。前段时间,清明前后,春茶采摘时,山里村民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上山采茶。采一斤鲜茶,工钱有三十多元,最多的一天可赚五百到六百元。这收入当然让人羡慕了。塔山茶因其色香味俱佳,在宋朝就被列为贡品,如今的塔山茶依然传承她优良的品质,走全域有机贡茶的品牌路子,成为山区农户致富的一大源泉,这也是常宁市大力保护盐茶古道,开发茶禅文化,记住乡愁,振兴乡村的初衷。

从山上下来转到另一个山谷,是江头村的双河口,三山夹两溪,一桥连三地,这里便是盐茶古道的起点,一些文物古迹正在修缮,基础设施也在加紧建设。山上陡峭的石板路上,有挑山工在劳作,尽管是穿越表演,但仍让我感到窒息,因为我空着手上山都感到吃力,更何况山里村民要挑着百十斤的重担一步一步往上爬呢。这样一天一天挑上去挑下来,一代一代挑上去挑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以想见当年先辈生活的艰辛,生命的顽强,我除了感动就是惭愧。两位专家主动担起了箩筐陪挑山工往坡上走了一程,我因身体原因,只能望而却步。

江头村的瑶民老吴在盐茶古道边开了家农家乐,晚餐就在他家的吊脚楼上吃野菜。席间达旗升院士来了兴致,还跟山里的姑娘跳起了俄罗斯舞蹈,歌曲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歌声与山后的瀑布声和近处的虫鸣声交织一起,更显出山区寂静、安祥与和谐。

第二天临别之际,达旗升院士说,他感谢常宁人民的热情接待。他还会和刘教授再来。他认为这里是万里茶道上很好的茶源地,他回去马上写文章先在俄罗斯推介。他还说他很高兴在常宁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5,9胜利节”,我们一惊,共呼“乌拉”,并欢迎他再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片小小茶叶,却撑起一片天地,富裕了一方百姓,这是怎样的善根仁心呢!万物需要善待才能永恒。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雨雪,浸透了无数先辈的辛勤汗水的盐茶古道更需要我们呵护和传承。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这条充满传奇的盐茶古道,必将重焕生机和活力,带给山区人们幸福和希望。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农业大学特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