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秦直道,沉睡在荒草中的古代工程奇迹
李洋
2019年05月20日

陕西富县大寨子村村民邢尚志在自家地里耕作或坡上放羊时经常能发现一些碎砖碎瓦。看质地和样式就知道这些东西不一般。像许多当地人一样,邢和他的爱人居住在山坡下面挖出的窑洞里。那座山在子午岭主脉上,坡顶异常坚实,坡下是挖窑的理想地点。子午岭是陕西省内少有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

子午岭周围的农民和牧羊人也会找到类似的“宝贝”,其中还包括陶制水管碎片,甚至还有各种形状的古钱币。这些还不够奇怪的话,绵延四百多公里的子午岭山脊则呈现出更奇特的一幕。不用于这一地区其他郁郁葱葱的山岭,这条山脊线要么只是浅草覆盖,要么就是光秃秃的。在天空中看去像一条蜿蜒的带子,宽度从几米到五六十米,沿着子午岭一路向北。

当地人祖祖辈辈都习惯在这条带子上行走。如果从坡面向下挖不深,就能发现有一层不同于黄土的颜色稍浅一些的密实的土层。这一土层沿着子午岭山脊线一路向北。就是在这个土层中经常会发现那些古物,还有些碎石。这一层紧实的土层异常坚固,植物根系很难向下发育。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子午岭山脊上很少有大型植物生长,因为植物的根脉很难越过这层与众不同的土层。

邢尚志说:“老辈儿们都管山脊上的这条土路叫‘圣人带’或者‘皇帝路’。也许这就是那条传说中的秦直道的一部分吧。”

对当地人而言,秦直道是一条富有传奇是色彩的古代大路,与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齐名。今天,后两者已经变成中国的象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秦直道却依然沉睡在荒草之下。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对秦直道的记述是最权威,也是最详尽的,直到今天都是人们研究秦直道的首选参考资料。

根据他的记载,秦直道开始于今天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终止于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市郊,绵延近800公里。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在吞并六国后命令大将蒙恬修一条连接关中平原和长城的大路。尽管那本应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但秦始皇执意如此,在秦朝初年不长时间内,秦始皇就修建了遍布全国总长6000多公里的公路网,秦直道是其中等级最高的一条。

按照秦始皇的本意,修这条路是为了方便向北方边境运送军队和给养,让皇帝对北部边境的巡视更加方便。

蒙恬率领30万秦军精锐,在秦始皇长子扶苏的监督下,迅速投入到这一浩大工程中。但两年后,秦始皇东巡时突然病故,并引发一场宫廷政变,不仅让两人在同一年丢了性命,而且整个工程大体停滞了下来。蒙恬和扶苏后来被葬在陕西省绥德县境内,距离秦直道不远,当地人都非常敬仰他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的尸体最后是沿着这条路被运回国都咸阳的,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使用这条道路。秦朝的统治几年以后就被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

延安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小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像秦直道,许多秦朝的宏伟工程本来都是为了万世统治,为了维持持久和平和政权稳定,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司马迁本人在公元前110年随汉朝的第七个皇帝走过秦直道后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秦朝统治者好大喜功,虽然为后世留下来很多工程奇迹,但也注定了其统治必然灭亡的厄运。

尽管如此,蒙恬和扶苏用两年的时间留给后人的秦直道依然让人叹为观止。这条路有几十米宽,路边还有烽火台、兵站、堡垒、仓库等等设施。

因为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子午岭的山脊比山谷更为平整一些。蒙恬的筑路大军削低山头,填平山谷,尽量让坡道趋缓,同时非常注重硬化路面和加固路基和侧坡。遇到落差较大的山坡时则以“之”字形走向减少路面坡差。

据说当时秦人将土壤加热成为“熟土”,这样可以杀死土壤里的生物,防止植物生长破换路面,碾碎并配以米汤,加上碎石用石碾碾压紧实。

子午岭终止于黄土高原北侧,但秦直道并未就此终止,而是继续向北延伸,依次连接了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河套平原,最后再阴山脚下与一座与长城联通的城池连接在一起。

陕西省淳化县拍摄秦直道多年的摄影师任保军说:“尽管最初是为了军事用途,但秦直道就像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每当我走在秦直道上,都会被秦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很难想象当初靠人力和牲畜怎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修建好这样的工程,”任保军说。

人民大学研究秦汉史的教授王子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秦直道沿山脊走向,俯瞰两侧山谷,那里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必由之路,但有了秦直道,即便长城被突破,它也可以有效增加防御的战略纵深,确保关中腹地的安全。

这条路在随后的汉朝时在维护边境和北方稳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了它的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在计划南侵时比以前增加了很多顾虑。因为关中平原的大军和给养可以在三天左右的时间抵达北部边境。而在秦直道修好以前,估计最快也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王子今说:长城就像一面盾牌,秦直道就像一杆长矛;如果长城是一把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箭。

据旬邑县博物馆馆长何一平说,秦直道在汉代和唐代至少两次帮助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何馆长经常组织秦直道爱好者在重走这条古路。这条路人迹罕至,但也客观上保护了历史遗存,让它能在荒草和树丛中沉睡。言谈之间,何一平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愫。

时至今日,蒙恬和扶苏如何在两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是个迷。内蒙古包头文物管理处烟技员张海斌说这条未完工的道路不仅运兵,在历史上为河套平原带来了大量关内的移民,原本蒙古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占多数的河套地区因为秦直道的存在成为汉人在北方重要的耕作聚集点。

这条路直至清朝末年还在间歇发挥着作用。2000多年来,秦直道成为南北方民族、文化、经贸、宗教和人员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文明交汇和地区发展。

淳化县梁武帝村是这条路的起点。村民王军民说:尽管今天这条路大部分已经荒废,但其实它依然活着。村里很多人的房舍和院落都是用路上发现的古砖瓦搭建前来的。古代砖质地优良,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甘泉文联主席、画家刘虎林经常到秦直道采风。他说:老百姓在秦直道边世代居住,他们在建筑、生活习惯和语言上都有独特之处,有些可以追溯到秦汉世代的。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直到1962年才开始关注这条传说中的大陆。当地一位记者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一篇关于秦直道的散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末,分别有陕西师大史念海教授和画家靳之林为代表的田野考察者对秦直道的起止点和大体走向做了初步的调查。

陕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这些田野调查在认识秦直道基本走向和特征上很重要,但要真正突出秦直道的历史功能和意义,需要大规模的专业考古研究、发掘和调查,要有实物和系统的证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自九十年代以来,秦直道沿线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纷纷将各自段落的秦直道列为政府保护文物,有些还建成旅游景点。尽管如此,绝大部分秦直道依然沉睡在荒草之中,被它世代服务的当地居民的后代所遗忘。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