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磊  >>  正文
张胜磊:从融入主义看中国发展
张胜磊
2019年06月03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今的中国不仅造福了自己,更造福了世界。这与中国发展始终坚持融入性意识(融入主义)密不可分。中国融入了国际体系,参与了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共商共建的全球开放体系成为时代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融入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合作意识,体现为共赢意识、发展意识、包容意识、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但融入主义并非所谓的融合意识,而是由个体融入整体,区域融入国家,国家融入国际的新发展理念。融入主义也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反应。地区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为国家整体发展作区域性贡献,才能真正实现同频共振的经济外溢效应。国家只有融入国际体系中,才能实现体系内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普惠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

所以,中国一直主张国家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准则。这里的平等协商强调的就是相互融入,结伴不结盟强调的就是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旧时代的中国也曾经历过闭关锁国,沉溺于天朝上国的保守思想之中,最终发展停滞被动挨打。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人开始走上变革之路,寻求“中西结合”、“中体西用”,但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却被误认为与现代文明向左,逐渐失去了其灵魂地位。所以,完全否定中国理念,主张全盘西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曾尝试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就是完全套用了“融合意识”去思考中国发展,后来也发现这条路根本行不通,其主要原因就是错把“融合”当“融入”。

说到底,外国学者设计的理论体系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根据自身国情和市场场景出发所总结的“西方理论”,而全盘套用到东方国家的土壤中,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治理挑战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的治理”,而旧的秩序和体系也没有跟着新时代的步伐,没有完全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势中,进而导致全球治理出现了间歇性的“停滞期”。从当前世界大调整大变局的背景下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一直推动着国际关系理论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尽管当前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西方主流理论仍是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导话语,但这些理论含有的利益上的零和博弈和权力上的不对等以及观念上的互不融通等,经常被国际社会所诟病。与此同时,主导国际体系的政治哲学也是人性恶与“国际无政府状态”,曾被西方国家引以为豪的“民族国家”概念也始终是利益的城堡。伴随着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些“黑天鹅”事件和逐渐碎片化趋势,他们也逐渐认为西方文化正面临着自我解构的挑战。而此时的融入主义和多元主义就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重要标示性特点。

从融入主义的内在逻辑来看,它既是以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为基础所延伸的新思维,还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的背景下,强调国际关系发展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协和万邦”为处世方式,倡导国际关系要民主化、国际秩序要法治化。融入意识还始终强调国家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正是融入思维主导的开放包容主张,让闪耀着中国智慧又反应世界人民共同关切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同,也让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并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反哺全球化和世界。

【责任编辑:许聃】
国际关系博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