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中美应正视双方的“认知逆差”
李洋
2019年06月11日

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从中国的对外传播口径来看,对“全球化”态度的差异,已经成为中美分歧的焦点。北京坚定地捍卫“经济全球化”,而华盛顿则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

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导的,各国生产要素基于市场规则的自由流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总称。全球化不是哪个国家创造的,而是在技术演进和资本逻辑推动下,世界经济和传播秩序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北京说华盛顿“逆全球化”而动,在很多新加坡之类的第三方国家看来是不成立的。美国负担不起自我封闭。

美国对一些国家提高关税,威胁这些国家补偿美国因为工作流失和贸易逆差造成的损失,甚至不惜与中国这样的世界第二经济体路演经济全脱钩。表面上是反对全球化的倒行逆施,其实,美国并非彻底否定全球化,而是充分利用其在诸多领域的优势地位,试图对全球化的路径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在战后半个多世纪内,美国主导了全球化的主要方向,逐步形成了由不发达国家出能源,由发展中国家贡献劳动力,由发达国家出技术的资本合作生产的模式。作为反馈,随着资本主义商品和服务在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普及,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意识形态不断向非西方国家渗透。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奉行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过去40年的飞速的经济增长,以上这一后殖民主义范式下的所谓“全球化”格局依然可以风平浪静地维持下去。但让西方觉得不安的是,中国不仅发展快,而且桀骜不驯。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信仰与西方推行的那一套之间存在诸多不可调和的地方。当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经济六成时,美国以贸易战为名对华实施全面遏制,成为华盛顿维护其对全世界宰治特权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的对外传播的语境中经济全球化被赋予了绝对的政治正确,仿佛谁反对全球化,谁就站在了历史的对面,而没有顾忌“反全球化”浪潮早已全球化。北京需要清醒面对的是,全球化虽然是世界经济史的必然,但西方依然掌握着对全球化走向的控制权和全球化的话语权。美国绝非是要终止全球化,或者推倒重建,而是要调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制度环境,迫使中国就范,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甚或迫使中国内部发生权利分配的结构性变化。

过去40多年来,华盛顿始终心有戚戚焉的是:中国没有像其期待的那样变成一个真心拥护美式自由和民主的新兴经济体,这让很多信奉市场经济改革必将引发中国的政治“进步”的政客大跌眼镜。他们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和与自我改造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国人在发展主义的驱使下谋求独立自主地位的决心。这两点超乎西方政客意料的地方,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留下的民族记忆,也赶上了新技术革命带给中国的战略机遇。

因此,美国不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中国在全球化中继续成长为一个棘手的挑战者。

其次,北京在和平崛起上的一切美好说辞,对美国而言都是无效传播。

不仅如此,对第三方国家而言,和平崛起的中国虽然表面无意挑战美国,对美国表现了充分的尊重和礼让,但客观上已然造成了中美对抗的格局下,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选边站的客观事实。

换句话说,华盛顿已经彻底认识到,中国不会变成它所希望的样子,而且中国也没有出现致命性地内部分裂和坍塌的病灶。因此,外部全面打压和围剿成为战略选择的必然。

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绝不会允许中国不断成长为其强有力的挑战者。不论北京如何安慰华盛顿,强调中国无意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都不足以让华盛顿的决策者相信:一个如此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对自己的文化、制度、理论和政治如此自信的国家日后真会愿意放弃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取代美国的历史机遇?

最雄辩的人在常识面前也要甘拜下风。

基于实力对比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规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为双方都要面对的挑战。美国人绝不会相信中国甘愿一直为美国的繁荣买单,美国人也绝不会天真地认为,当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甚至超越美国之后不会争取与之实力匹配的更大国际权益。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任何国家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的谦虚只是战略需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者可谓中国在新时代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两大公共产品。一实一虚,前者不可避免地与美国诸多传统势力范围重叠,而后者则在现实的发展诉求上,超越了早已被美国封建化的自由与民主那一套传教式的说辞。

不仅如此,中国的这两手牌相互促进,彼此关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合力,加之中国在5G和技术设施建设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就连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这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既抓物质建设,又不忘精神文明。所以美国的政客不遗余力地给“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泼脏水,给中国的华为等企业下绊子,因为这一软一硬在技术优势的推动下,给美国的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造成了现实的挑战。

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同于美苏冷战。这是一场在美国制定游戏规则的大棋局中,新生力量不断地从壮大,到谋求区域主动权,再到追求规则话语权的一场绞杀与反绞杀的对抗,本质上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内部的,一场内部因为实力对比变化引起的政治权利的调整带来的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

热战时代已经过去。可以说,中国崛起的过程虽然和平,但崛起带来的结果却能够以贸易战、技术战的形式,以可控的烈度表现出来。双方共同买单,是逃不过的。村里最大的地主和一户成长最快的富农较上劲了,如果都把“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坚持到最后,最大的地主变成最大的地主之一,而富农则可能沦为中农甚至贫农。贸易战和技术战不会没有赢家,只不过双方都代价相当。消耗战打到最后,拼的还是实力和家底儿。

最后,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依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去年纪念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今年纪念建国七十周年。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共通之处。今天的中国需要面对的“实事”是什么?这个“实事”不仅仅是中国已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是华为已经成为领先世界的通信企业,而是中国距离美国还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差距,距离发达国家在制度、法治、环保和社会治理上还有很多显见的差距,而是中国在基础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和工业领域内,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短期内不可逾越的差距

这样看问题,才符合马克思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这样看问题非但不会让民众气馁,反而会让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总喜欢向后看,宣传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成就,其实很多都是历史的欠账,是我们早就应该跨越的阶段。多谈些问题,少谈些成就,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更自信,更踏实。

在这个“实事”当中,中国需要求的“是”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我国的国力和差距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即便中国在人均GDP上未来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国这么穷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长期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定位,中国应长期坚持邓小平定下的“绝不当头儿”的治国方略。某种意义上说,40年改革开放,实力对比有变化,但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变。更何况即便在经济数据上中国超越西方一些国家,但在制度、科技、教育和产业等诸多领域差距无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好相提并论。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对自身定位不应只看经济数据,还要建立更客观和全面的指标体系,才能让国民不迷信数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很多人建议学习朝鲜战争,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但回顾那场至今未签止战书的那场战争,看看战争留下的遗产,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希望贸易战留下如此的长尾和遗憾呢?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