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亚君  >>  正文
温亚君:家乡森林小火车
温亚君
2019年08月27日

对家乡的缱绻,是母亲做的那顿红烧肉?还是父亲烫好的那壶老酒?那份情结就像热恋时的心没长腿却总往家乡那跑,难以割舍。

朗乡林业局,1951年建局,那是我的家乡,我为此而骄傲。那里有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号称红松的故乡。清风拂过如同绿色的海洋。红松的挺拔,高大。云杉,冷杉和白桦组成的具有情侣般的林相, 颜色深浅搭配,构成小兴安岭每年的流行色。大青杨,红毛柳也不顺色,特别是红毛柳又是报春的时钟。十多种主要树种组成的林相一年四季变幻莫测,又如同一幅活龙活现的油画,点缀着青山绿水。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有一趟天天繁忙的森林小火车旅客列车,在半个世纪前那是多么新鲜而先进的运输工具,给大森林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从1993年就离开了家乡,只有这趟森林小火车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就是这趟一年四季奔跑在蜿蜒起伏,小兴安岭的丛山峻岭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春天,清晨6点左右,车站已经挤满了要乘小火车的各类人员。有出差去林场的,有林场下来办事返回的的,还有外地来串亲的都要乘这列小火车到达不同的地方。

随着东方太阳的升起,一声长而儿尖叫的汽笛打破了林区早上的寂静。火车冒着浓浓的黑烟喘着粗气,徐徐地开动起来,向着密林深处开去,并且越来越快。把云雾一样的滚滚浓烟向车后拖得很远,把列车掩盖在丛山峻岭之中。

列车使用的是窄轨铁路,轨距是0.762米,28吨位的蒸汽小火车。正常配置6节车厢,车头后边是一个保送车,初期是木板做成的,后来换成了铁皮制作的。保送车是来装各种物品的,一些不能和列车混装的生产资料。车厢的最后一般外加一个花篮子,就是四周焊接着铁轨框架的敞篷车,供一些种地的人们携带种地工具和一些物品的方便。

初期车厢内的座位都是木板的,后来才改成人造革的座位,大约是52个座位,行驶速度一般在20至30公里。当时的运力有限也是人满为患。拥挤的车厢显得凌乱。乘车的人们并不在乎这些,照样无拘无束地谈着家长里短感兴趣的话题,热闹非凡,老人们抽着烟袋,烟气弥漫着车厢,和脚底下铁轨的铿锵声构成不协调的美。有一位书生气的年轻人好像车厢里什么也没发生,靠着窗户看着托尔斯泰的诗集。

车窗外那是早春的风景。寒冷包裹一冬天的大地自由了,慢慢地伸着懒腰,看看那山谷中的落叶松如释重负正陶醉地吐着嫩枝,点缀着山野,雪还没有融化净,冰凌花就迫不及待地冒出了喜人的笑脸,和山岗上的达子香争相媲美。远近不时传来林蛙求偶的美丽歌声,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交响乐,让初春的山野增添了生命的气息。小火车在这样的环境下穿梭中我并不感觉它疲惫,到像一只长龙,自由自在地游山玩水。

夏天,那又是一幅迷人的景色,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远处几声布谷鸟的叫声把你的思路带到远方。人们偶尔透过车窗都能抓到窗外柳条上的的毛毛狗。窗外茂密的森林,蕴藏着诗意,绿色个大的蚂蚱在露水还没有被阳光吸干的草叶上警觉地望着四方。低洼的苔藓地段簇生的白桦林嫩绿的枝叶透着青春的气息。树下几处可见的的黄花菜正在茁壮成长,蝴蝶成群,鸟儿歌唱,美色尽收眼底。如果是从林业局方向开过来的小火车,在一河之隔就到到长远站的时候,左侧是高高的石林,如同一道安全的屏风,脚下是清清的河水和远处的青山相照应,沁人心脾。早把旅途的疲劳抛到九霄云外。

不管是出差还是办事,乘坐小火车就是一趟美美的旅游,人生的享受。人们坐在车箱内看着外面的风景如同看电影,绿水青山,美景尽收眼底。思绪在高岗和沟壑中起伏。 初秋的景色更有特色,它表现在湿地静静的美,几处低洼处的水塘,将山峦的倒影收进水塘,蜻蜓围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起舞。燕子低低飞过水塘和人们展示着它体型的健美。晚秋更是醉人的季节,一场寒霜过后,层林尽然,满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五花山。诗意将绿色的小火车簇拥着,浪漫,幸福。

冬天会让人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皑皑白雪包裹着群山银装素裹,和阳光交织在一起耀眼的光芒,到了上坡,小火车会自动地加足马力爬过山岗显示它的正能量,使人们忘记会这是在颠簸的旅途上,烦恼和疲劳早忘得一干二净。

50年前,我家住在六道沟林场下属的一个小山村,叫高柴沟。那里除了山还是山的地方,几十户人家,没有什么活动可以娱乐。一条1.5公里不拐弯的小火车道,一部手摇电话机,一所只有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有的班级只有4名学生,经常两个班合在一起上课。还有一个卫生所,一个小门市部称作商店,一台柴油发电机每天发电早上4点到6点晚上6点到9点。在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没有娱乐场所,只有空旷的草地里竖起一根电线杆子,上边安装一个大喇叭。播放刘兰芳讲的评书《岳飞传》,才显得小山村有点生活气息。每当讲评书的时候,有很多人着迷地趴在自家的杖子上或者站在电线杆子下边聚精会神地听着评书。在这样与外界隔绝偏僻的小山村,盼望每隔一天从林业局开来的森林小火车才给这里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生活希望,热闹非凡。每当小火车来临,山村的人们都出来迎接,那气氛不亚于接待外国来宾。接人的,接亲属的,接货的好不热闹。如果赶上当天有谁家新媳妇也乘坐这趟车就更热闹了,全村的人都要出来见一见。小孩也有自己的心眼,他们专门注意商店的售货员都从车上卸下来什么好吃的,明天好去商店里买。这时就是山村最热闹的时候,一片欢腾。

那时候整个林业局就这一趟森铁小火车,运输能力非常有限,同时林业局还有运送木材的原条车,都跑在一条有限的小火道上,互相兼让。然而由于小火车道都是山路,地形复杂,有的地方冬天还起冻害。经常出事故,那时候把原条车出事故叫:传堆。这样就把道路给堵住了,小火车就无法通过,一直要等到道路修好。有时候要等10几个小时。不管条件多磨恶劣,小火车一直穿梭在林业局到各个林场的崇山峻岭之中。

当时有个现象始终弄不明白。就是在车站等车时,看见值班室桌子上有一台类似座钟的铁盒子,正面有类似8字形的沟槽,上半部是个个圆盘可以转动。有一个地方突出一个手柄,还有一个部分突出一个凹槽里边是空心的。在8字形槽中放有7-8个凸出来的铁棒。每当要有火车要进站时,就见值班人员打一个电话后,放下电话忙活几下从铁槽里拿出一个20公分长的铁棒。装在一个类似篮球框一样的环形工具终端有一个布兜,将铁棒装在布兜里等进站的车到了就交给司机。也有的时候火车通过不停就直接举着交给司机,然后司机再交给值班人员一个。现在才明白桌子上那个设备是铁路系统用的半自动空间闭塞机。那铁棒叫路签证,非常严格,安全的设备保证列车的安全行驶。

这趟森林小火车也曾受到国外的森林小火车爱好者的喜爱,每年都有很多热爱小火车的旅游团队前来观光小火车。当地的丛保真翻译曾在中国日报上撰文描写过这趟小火车的文章。而美国著名记者PAUL THROUX(保罗 塞洛克斯)来朗乡林业局观光以后,曾把朗乡的森林小火车写成文章.

大约在80年代末,随着治危兴林,避危兴林的号召,人们开始重视保护森林,停止一切采伐活动,随之兴旺半个世纪的森林小火车弹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如今是宽广的公路取代了森铁小火车。但是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永远刻在我们心中。

【责任编辑:许聃】
文学创作,翻译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