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明  >>  正文
赵建明:文化是社区自治的核心名片
赵建明
2019年09月0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如继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并把她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德治文化视为法治宣传教育的有益补充,德化公民思想意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将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为四位一体,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载入党章,上升为有序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文化自信源于实现中国梦的深层精神追求,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进步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放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社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向心力及和谐度,一定程度上离不开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先进文化传承。关键一点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讲好身边故事,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始终有优良家风的传世,以人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讲述的乡规家训为代表的一整套孝亲、和邻、亲友、尊师、修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既是个人成长、家庭生存的精神足迹,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更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体现。近几年,各电视台热播的《记住乡愁》《远方的家》,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尊老爱幼、崇尚文化、积善行德、邻里和睦的中华好故事,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声音,传承了“温良恭俭让”的乡村文明,厚植了“家国情怀”,提升了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感染力、渗透力,代表了民族的大众的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优秀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传播基因,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为具有地域文化标识、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以及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公众制度,德化村风民俗,起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社会治理作用。

社区作为社会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产物,由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风俗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组成,已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她的发展成熟离不开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硬(软)实力的双向给力。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新兴的工业化城镇社区环境设施不断完善,但社区文化建设乏力,一村一社一品的乡村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所退化,邻里之间缺乏和谐共融的氛围,左邻右里走动少了,遇事共商解决没了,“家国情怀”在逐步淡化,社区黏合度也在逐步弱化。从社会治理看,关键要善于抓住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区各家庭是否和谐相处,社会治理状况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思想道德素质,需要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从组织结构看,社区和各家庭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家庭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社区大家庭的事就是各家庭成员的事。从利益关系看,在协调平衡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更需注入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元素,加强“法治”和“德治”建设,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培育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增强“四有”公民素质,提升公民明辨是否、甄别善恶、知晓美丑的水平,巩固和发展谦让、团结、互助、和谐的邻里关系。

一是夯实素质教育的价值基础。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加速器、稳压器、助力器、净化器和导航器的作用。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要借助全民阅读、道德教堂、文艺演出、网络媒体、创办自媒体等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强化公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国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以推广文明礼仪为契机,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汲取德治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夯实家园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开展普法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法治建设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问题,共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是培育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区文化的导向,直接决定着社区的民风、家风。家风、民风是村(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村(社)文化的建设质量。要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筑牢理想信念,将我们的人生梦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牢牢掌握舆论宣传教育主阵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关注家风、民风德化教育,把培育社区居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社区文化建设的首位,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加强对社区居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净化社区文化生态环境,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唤醒“家国情怀”,培育“家社邻里”博爱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道德风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水准,让“温良恭俭让”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旋律。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党的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公同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让“真、善、美”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持续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健康发展。

三是提升行为规范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言行不但体现着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代表着整个社区的文化形象。牢牢掌握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权,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绳,不断完善以居民公约和道德规范等为内容的民事自治规章,探索建设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团队精神、进取理念、服务意识等为内容的契约文化,引导公民自觉依照章程开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事务自治。充分发挥道德文化的凝聚作用,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推进社会公共价值培育工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紧密结合,倡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

转业老兵,现从事基层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