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明  >>  正文
赵建明:社区治理要走党的群众路线
赵建明
2019年10月23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形态的最基本基层组织单元,由不同小区、楼宇、住户共同组成的大家庭,社会关系复杂,组织结构松散,利益主体多元,民生事务繁杂,涉及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人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乡村和城市街道社区管理工作,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确定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走群众路线,最大程度地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同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发展成就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理念逐步由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制度体系逐步由分散型向整合型转变,社会体制逐步由国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会主体共建共治转变,方式手段逐步由单纯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社会结构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运行状态逐步由社会高度稳定向秩序与活力相统一转变,社会景象逐步由贫困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变。从作风传承看,我党建党之初,就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原则,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性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从简政放权看,目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从效能结果看,纵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70周年建设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基本经验,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廉洁高效,贯彻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国家政治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形势比较好。例如:我们熟知的20世纪60年代初,由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从落实主体看,最终的目标还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声,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同人民愿意不愿意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纵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社会群体由最原始的部落群居分散化管理进化到现代的分片集中行政化管理,社会治理也由简单粗放转向文明开化,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治理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在这一行为方式的不断转变过程中,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国家法治建设不断深入,上下左右信息交流便捷,居民维权意识增强,利益诉讼触点增多,产生矛盾燃点降低,以及对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食品安全等涉及美好生活向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社区基层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纽带,要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聚焦共建共管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家园这一目标,妥善处理好“基层党组织的规划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住户居民的广泛参与”三架马车之间的关系,加强协调沟通,换位思考,将散开的五指紧握拳头,靶向发力,放大“1+1>2”的边际效能。

一是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的一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社区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充分发挥国家的制度优势和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紧紧围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统筹好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社会治理资源,创新打造区域化党建服务引领、社团社会组织服务支撑、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的智慧治理平台,深化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组织功能,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拉近与居民面对面、心贴心互动交流的距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突出党建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建设基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宣传活动,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紧密结合,以文化交流黏合邻里情感,提升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感染力、渗透力,唤醒“家国情怀”,培育社区精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形成公序良俗。

二是强化社会自治组织领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社会治理理念由国家管控型逐渐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方式深刻变化。为民服务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治理实效。社区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和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切实落实党的领导职责,充分发挥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有序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强化对物业管理部门的监管,建强配齐社区自治组织,把热心公益事业、胸怀公平正义、思想境界高、组织号召力的社区居民选调到业主委员会、社团组织和居民小组长等岗位,深入推进公安、城管进社区、进网格,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依托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创建平安幸福智慧社区,全维度多方位纵深推进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事务,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是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热度。推动党和国家政策制度的落实落地,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从人性的多样性看,每个人的想法和欲望各不相同,对事物的关注度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似。从管理的参与度看,社区治理要见诸于细微、落实于具体,社区的管理事务需要每个人热情参与。从社会的共识性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积极争取80%以上绝大多数的认同感。从效果的保障性看,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吃穿用度,而是追求更高更好更有品质的生活,尤其是入户安置、子女就读、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等美好向往,组织开展活动要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积极鼓励居民开展志愿积分活动,与评先推优、积分入户入学、创业创新帮扶等优先优惠措施挂钩。基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社区基层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直接组织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广泛调动居民热情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居民道德规范》等社会公开契约,发挥居民公约和道德规范等社会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引导居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共建共享中养成我们的社区我们管的理念,增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行动自觉,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和社区的关系由你和我变成我们,由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共同管理社务事务,承担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许聃】
转业老兵,现从事基层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