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执剑砺锋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小记
杨应森
2019年12月04日

图为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摄影:王杰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他们驾战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中央和人民的检阅;在战略导弹部队的实兵对抗演练中,他们执长剑,穿越千里戈壁,新型导弹直指苍穹,彰显大国雄威。

他们是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称号的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

11月底,在完成多项重大军事任务后,发射一营的官兵们凯旋归来。也在此时,我应邀走进了“导弹发射先锋营”的军营。

图为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 正在组织发射训练。摄影:王杰

听党指挥 弹不偏航

在发射一营的军营里,我听到了官兵们响亮的口号:“导弹我操作、我听党指挥”。

上世纪90年代,在严峻形势下,为战而建的新型常规导弹旅成为“东风快递”导弹家族的驾驭者,一营是导弹旅的“种子营”。

组建以来,一营先后经历了4次编制调整、1次装备换型,每次调整,官兵们都面临抉择和挑战。2016年以来,先后有64名官兵经历了调整、分流、退役,不少还是建营的“元老”。高级士官徐修宇在临别时,眼里满含热泪,嘴上和行动却是“组织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由于装备换型,半数官兵面临专业、岗位调整,但转岗的官兵者表示“我们不怕从零开始”。从事瞄准20年的高级士官汪明喜,是全旅的“神瞄手”。换型后,这位40岁的老班长又和新兵一起学习、考试,成为某新型导弹的首批士官指挥长。

图为训练中的瞄准号手汪明喜。摄影:王杰

导弹旅政委章礼信告诉说,一营不但要求官兵占领“发射阵地”,更要求占领“思想阵地”。2014年,一营所有发射单元接受军委首长随机抽点发射。有人认为事关重大,建议抽组成熟号手加强新扩发射架。但军事民主会最终达成共识:绝不为狭隘的荣誉观所累,当以实战要求创造辉煌,以现有发射单元接受抽点。

2018年4月,一营受命参战发射单元千里机动至指定部署地域,射前突然接到上级异常空情通报,发射流程被迫中止。指挥长王哲认为“任务没结束,准备不能停”。一切射前准备前提,卡着分秒复核62个作战数据,预想33组操作动作,确保接令后准时完成实弹发射。王哲说,“听党指挥,叫打就打、叫撤就撤、叫停就停”。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把导弹送上蓝天。摄影:王杰

一营大学生士兵叫韩凯出国留过学,对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以为然:“打仗一靠装备、二靠技术,理论学好了,就会操作导弹?”班长何贤达告诉他:“学政治理论不能教你操作导弹,但会让你懂得为谁操作导弹。”

一营党委意识到,对青年官兵更要加强政治引领。于是,一营开办“理论讲习所”、举行“先锋故事会”,开展“强军思想引领成长”大讨论,让官兵登台讲身边人、身边事;运用思维导图绘制“理论学习树”,建立理论学习微信群,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分享、网上交流讨论等活动,“有问题、去问树”成为一营的一道风景。

图为教导员乐焰辉和营长潘少明一起探讨训法战法。摄影:王杰

一营教导员乐焰辉对我说,政治方向决定导弹射向,政治纯度影响发射精度,“听党指挥,才能确保导弹不偏航。”

百炼百淬 能打胜仗

在发射一营的军营里,我看到了“枕着敌情睡觉、时刻准备打仗”的战备常态。

从“战备器材怎么摆、拉动物资怎么装”等细节严格要求,一营将紧急出动的时间压缩了近四分之一;每日状态检查、每周过战备日、滚动修订行动方案雷打不动,“快速反应值班流程”不断优化,应急应战水平持续提升。

图为班长何贤达在向新号手讲述动作要领和操作技巧。摄影:王杰

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一无教材、二无装备、三缺人才”的严峻形势,发射一营超前介入、超常建设。没有教材,搜集、整理厂家的技术资料,自编80多万字的训练教材;装备没到位,用纸箱做配电器、用麻绳连电缆线进行训练,当年10月圆满完成首发实弹发射任务,创造了“当年组建、当年形成发射能力”的速度;至2015年初,一营打出了导弹旅历史上的第100发新型导弹。

2016年的一次对抗演练,导调组突然宣布2名号手“退出战斗”,阵地上乱作一团。一营党委痛定思痛,提出“一专多能、多精全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并经过100多次研究论证和反复试训,形成了“随机减员”新训法并在全旅推广。2016年7月,平战转换演练遇到台风,一营训练计划不变、训练课目不减。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在茫茫戈壁发射导弹。摄影:王杰

导弹旅副旅长吕尔参对我说,一营官兵的自我追求是“练到极致”,“随时待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是一营官兵确保“能打胜仗”的实战标准。

塞北深秋,一种特殊作战模式下的火力突击演练剑拔弩张。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新型长剑呼啸而出,试锋者正是“导弹发射先锋营”。

这些年来,发射一营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次亮剑试锋。

2015年1月,导弹旅将发射组建后的第100枚导弹,执行任务的又是一营。有人建议组成最强单元上阵,但一营却按实战编组,组织没有实弹发射经验的号手出征。结果,新号手凭着平日的苦练,第100枚导弹一飞冲天、精准命中。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在庆贺第一百发导弹发射成功的喜庆场面。摄影:王杰

一营营长潘少明告诉我,一营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标准,对睡前衣服怎么放、战备器材怎么摆、拉动物资怎么装、车辆出动怎么编都有明确要求;训练中,指挥口令最少、操作动作最简、行动路线最短、反应速度最快,苦练大风、雷雨、强光等11类复杂条件下实装操作训练,已经形成了系列规范。

围绕“装备练到极限、本领练成本能”,一营官兵反复锤炼反应“零时差”、操作“零差错”、数据“零误判”的硬功,通过“一专多能”、“全精全能”强化训练,培养出一批“金手指”“神瞄手”,在上级举行的比武中夺得100多个第一。

踏石留印 作风优良

在发射一营的军营里,我听到、看到最多的,是“实”和“严”。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在组织战斗防卫训练。摄影:王杰

导弹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高相国告诉我,一营能够成为“导弹发射先锋营”称号,靠的就是治军、带兵“实打实、硬碰硬、严上严”。

在2014年接受军委首长随机抽点发射、2015年发射导弹旅组建后的第100枚导弹,一营不为保“名”所累、所困,坚持求“实”,以现有发射单元接受军委抽点、甚至以没有实弹发射经验的号手执行发射。高相国对我说,这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

一营的“实”和“严”,铁标尺就是“能打弹更能打仗、能实射更能实战”。

在一次红蓝对抗中,上级导调组按照战时标准加载“四难”课目,设危局、布困局、构险局。考核之后,一营败下阵来。一营党委在复盘检讨时感到,能打弹不代表能打仗、发射先锋不等同打赢先锋。于是,他们找出提前熟悉阵地保可靠、预设行动流程保顺畅等4大类共15个问题,果断叫停了操作动作队列化、作战行动流程化、特情处置模拟化,把一切不符合实战的形式主义赶出训练场,真正把“训练场”变成了“战场”。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在实弹发射训练中。摄影:王杰

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全旅瞄准专业总教练、三级军士长汪明喜经不住身后“徒弟”的捅咕,回了一下头,结果被考官判定“违纪”。不少战士找到一营党委,要求为这位“全旅第一瞄”讨个说法。但营党委态度鲜明:用严纪锤炼作风!

结果,汪明喜在全旅被通报,在全营官兵面前作出检讨。他说,这件事让自己真正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时严于律已。

一次战备拉动,时任营长朱杰在检查时发现,下士曾巧仙的携行包里装着39码的迷彩鞋。他把自己的脚伸出去一比:“你起码也得穿43码吧?”这双“小鞋”,令曾巧仙至今难忘,更让一营官兵警醒,“在训练场上绝不能弄虚作假。”

图为指挥实装操作训练中的士官指挥长谢中华。摄影:王杰

二级军士长何贤达曾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这位被誉为导弹发射“金手指”的“导弹兵王”最“较真”。在一次装备维护保养时,他发现一块芯片数据有出入连续几天查找大量的资料,用两个多月、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校核了5万多组数据,先后发现了6台装备存在数据无故跳变。何贤达用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上报上级和生产厂家。有专家认为跳变是偶发事件,可忽略不计,何贤达却不依不挠,坚决不在装备验收单上签字,促使生产厂家对系统进行升级改制,隐患得到了彻底解决。

何贤达说,打仗没有偶发,更没有凑合,必须100%合格。

在“导弹发射先锋营”的荣誉室里,我看到了各类比武竞赛、对抗考核、会操评比的奖状和锦旗。组建22年来,一营先后6次立功,45次受到全国、全军和火箭军表彰,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称号,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乐焰辉、“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何贤达等先进典型,连连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2017年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2019年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图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在夜间转载训练。摄影:王杰

一营营长潘少明说,“先锋”不是靠“守”、而是靠“闯”,这些荣誉,是激励一营官兵能打胜仗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法律顾问:炜衡律师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110105000081号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