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新冠疫情背景下要更好发挥全民健身作用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说天下
2020年03月24日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当前,在不断巩固和扩大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必须树立人民健康新理念,积极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党和政府如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承诺。

第一,降低疫情影响,确保全民健身“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合格的“体育答卷”。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正确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实现全民健身工作目标任务的决心和信心。面对疫情,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工作不能拖后腿,应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各地应分析总结区域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全面把握当地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在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监测考核等方面建立落实长效机制,推动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城镇和农村延伸,着力补齐农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确保全民健身“十三五”时期的工作任务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体育贡献”。

第二,转变健康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工作转型升级,为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后疫情时期,全民健身已经由“增强体质”进入到“健康促进”的发展阶段,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必须坚持“大健康”理念。贯彻和落实“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们健康幸福生活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运动锻炼、居家健身”增强人群体质、提升免疫力、有益身心健康的价值功能在此次疫情特殊时期再次彰显,个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二是必须推进“全要素”整合。有效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六边工程”,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百姓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尤其要推动体育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融合,未来可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带动下,催生出多种细分领域和交叉领域的新型服务模式,全民健身的提档升级值得期待。三是必须实现“全人群”共享。制订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

第三,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全民健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为小康社会健康治理体系释放治理效能。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探索新时代面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全民健身工作创新性做法,对维护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健全新型健康治理举措,积极倡导主动健康文化,帮助和鼓励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提升全民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一是强化战略定位。要着眼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把全民健身放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中去定位,放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谋划,进一步做好全民健身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微观政策落实。二是完善制度体系。跨部门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完善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健全体医结合工作机制,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在项目整合、人才培训和宣传推广等方面也要继续创新推进融合。

三是加强政策支撑。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完善健身消费政策,把全民健身政策落实到相关各方面工作体系中,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戴健,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