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开启航天强国的新征程
陈新光
2020年04月26日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按预定设计要求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距今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鼓舞全国、震惊世界

早在1957年,前苏联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次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任务代号为“651工程”。 1970年4月24日的成功发射,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0年4月25日晚,当特大喜讯从广播中传来,顷刻间神州大地欢腾起来,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依稀记得在我生活的城市上海,外滩和人民广场灯火通明,市民纷纷走出户外,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形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呈现一派热烈的节日气氛。“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更是震惊了世界,我至今还保存着50年前的《参考消息》报纸,记载着西方媒体对中国卫星成功发射的详细报道。如法新社香港1970年4月25日电:“中国把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射入地球轨道,这个大成就使西方观察家惊讶得目瞪口呆。”路透社香港1970年4月26日电:“中国发射空间探索物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了空间时代。”德新社巴黎 1970年4月26日电:“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最近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允许北京在联合国占有席位的另一个理由。”

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刚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科学技术与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紧缺,又毫无外援,研制之路十分艰难,要实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目标,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正是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和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航天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创造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在研制和实现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目标,使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老一辈航天人怀揣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为国争光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以“听得到”为例,为将从卫星上发射的讯号,在地球上经转播后可以用收音机听到,决定将滴滴答答的工程信号转换为播放《东方红》乐曲,这在当时连国外也没有做到。同时,为了确保在发射当天,全国60多万人在广袤的2000多公里航线沿线上,守护着一根根电杆,以确保通信畅通。在卫星发射后十五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就报告,收到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掀开中国航天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使中国航天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建设航天强国,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作为纪念,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航天领域发展,如载人航天飞船、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北斗卫星导航等,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使我国初步形成了“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这样一个比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50年后的4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是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以表达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体现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5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传承航天精神文化财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作风,在火星探测使命下进行新一轮创新,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早日实现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责任编辑:许聃】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