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江  >>  正文
方明江:西南开放门户之势
方明江
2020年06月10日

南疆门户,国门重镇。

从地理位置看,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最便捷的省份,导致在国家治理方略中,一直有着政治导向重于经济导向的传统。

但是,近年来,随着昆明、贵阳的崛起,尽管广西与贵州、云南三地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但相较于发展势头,有着海陆便捷优势的广西,反倒是存在感不强。特别是在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昆明以28名的成绩居于三市之首,贵阳以43名位居第二,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南宁,则以47名的成绩排在第三。

沉潜期的守望,也是为未来蓄力。

当下,国家大势渐变。中国的改革,由沿海带动内地,到海陆联动,长三角与粤港澳规划,与长江中游,成渝城市并起,“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同时,中国也从先富战略,过渡到共富战略,社会领域的阶层差距,区域领域的东西差距,均受到国家重视。广西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兼备海陆优势,已有腾飞之势。

一、三城鼎立,为什么广西是西南开放门户?天时、地利、人和是广西成为西南开放门户的底气。

与万亿俱乐部的成都、重庆两城相比,南宁与昆明、贵阳则是西南诸城中的第二梯队。在第二梯队中,目前南宁的首位度及综合实力还不及昆明、贵阳两城。那么,广西为什么还能成为西南的开放门户,其逻辑到底在哪?在冷兵器时代,善假天时、地利、人和,是打赢战争的法宝。在当下,天时、地利、人和,仍是推动广西发展的三大法宝。

天时是良机。国家战略加持。十八大以后,广西立足“三个定位”,适时提出“东融、西合、南向、北联”四大战略,广西自贸试验区、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西部海陆大通道及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国家政策纷纷落地,广西正在成为一个产业转型升级最具潜力、开放合作最具优势、创新创业最具活力、体制功能最为完善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地利是关键。空间决定未来。广西既沿海(三大出港口),又沿边(三个国家级沿边试验区),还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利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人和是根本。心齐才能使劲。区位的先天优势是上天给予广西人民的一份厚礼,但仅有区位优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就一定迅速,曾经的广西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与周边的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相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差不多。特别是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广西北海的开发更是执全国开发开放之牛耳。后来,北海开发失败,就转而把目光投向了防城港、钦州。最近两年,广西各方面统一发展意识,形成了“东融、西合、南向、北联”的发展格局。(详见《鹿心社入桂已两年》一文)

二、实业富民、实业兴桂,重抓、恒抓实业才是硬道理,没有实业的厚重,怎么跳好科技创新之舞;没有实业的滋养,怎能开出芬芳的数字经济之花。

实业兴桂,是几代广西人地理想。

1950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后撤省设区)成立,1951年5月完成剿匪工作,全省工作重点才转向经济建设。广西与其他4个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时期,广西也和全国一样,启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国家投资1.5亿元,共建设了大小工业项目418个,其中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相应的能源工业。相继建设了广西第一座日榨1500吨甘蔗的大型糖厂—贵县糖厂以及桂林松脂厂、南宁面粉厂等。“二五”时期,广西工业发展和全国一样,在总路线、“大跃进”的形势下,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真正推动广西实业大发展的是1964年(详见《广西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研究》一文)。由于美国扩大对印度支那战争以及中苏关系紧张,1964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提出:“立足战争,从准备打仗,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二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方针。回顾“三线”建设,对广西来说是幸运的,乘着“三线”建设机遇,真正建立起了广西的现代工业体系。

到80年代,广西区内发展策略始终摇摆不定,一会是推进沿海发展,一会是背靠大西南,背靠大西南在当时或许不是最好选择,集中力量发展一点才是最佳选择。但无论怎么样?对发展工业始终都没有提到突出的位置,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柳州工业长期发展滞后。时至今日,柳州的工业水平还代表着广西的工业水平。

可以说,广西的工业规划严重滞后!本来,老工业城市柳州本来很早就可以发展冶金工业,以及建立在冶金工业基础上汽车制造业、机电加工业等重工业,可惜广西以前根本就没有把这座老工业城市放在眼里,一心想发展南宁市,甚至想把柳州市为数不多的工业都搬南宁去,为首府充门面,造成了柳州市的工业长期发展滞后。

如果当时广西重视工业规划,一是在沿海工业上,继续支持北海引进德国奔驰汽车生产线(详见《老市长帅立国:借得东风鼓征帆》),它可以作为广西除柳州市外的另一个重工业城市进行建设;二是重振柳州市的重工业辉煌,发展南宁市的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产业;三是放手让桂东南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等地发展非公经济,全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逝者如斯夫!试想一下,没有实业的厚重,怎么跳好科技创新之舞;没有实业的滋养,怎能开出芬芳的数字经济之花。离开了实业支撑,怎么去谈数字经济与新基建。

2018年,广西出台《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布局建成10个左右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撑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树”。在《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中,指出要加大产业转移对接力度,通过探索“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产业合作模式,建设环粤产业承接带、西江产业承接带和北部湾沿海-沿边产业承接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

好东西,谁不想要?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身实力才是搞好“外交”关系根本。恰巧说明,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这些“好看好吃”的产业中,在广东省内就具备了很强的消纳能力。尤其是欠发达的粤西、粤北地区,对承接粤东、粤南产业就具备了先天的条件。同样作为欠发达的广西,要想大规模承接广东转移产业,其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可想而知。

三、从中国到东盟,广西的四方战略,开辟“东融、西合、南向、北联”新格局需要的是更多的执行者,各司其职,而不是一批批推手。

背靠大陆,面向大海,广西在中国城市中拥有极高的地理天赋,未来能否兑现天赋?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从政府层面,探索形成改革系统集成效应。一是把握广西深化改革的中心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详见《谁或接替陈武出任下届广西政府主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布局、升级及转移对接力度;参与“一带一路”,打造“一带一路”海陆空战略枢纽,形成“海上丝路”枢纽、“陆上丝路”枢纽、“空中丝路”枢纽;积极稳妥的“走出去”,积极争取海外优质的投资项目。二是创造条件实现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系统性、协调性的初衷。坚持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行事,盯牢关键环节和要害节点,集中火力进行定点爆破;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与发展、改革与开放要有机融合,确保改革与发展“两条腿”稳步并行。

第二,从企业层面,探索形成“国民共进”局面。对于国企而言,一是国企应当成为广西打造西南开放门户的“骨干先锋”,提升开放带动力,服务国家和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国企应当成为广西打造西南开放门户的“产业先锋”,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引领者,更好发挥先导性作用;三是国企应当成为广西打造西南开放门户的“基建主力”,提升发展支撑力,向上承接政府战略、向下启动市场资源加快融资模式的创新;四是国企应当成为广西打造西南开放门户的战略调控“杠杆平台”,提升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对民企而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增强对广西打造西南开放门户的服务力。

第三,从院校层面,探索形成高质量人才梯队。令人遗憾的是,广西只有一所“双一流”高校,而这唯一的高校也是重要处于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缘故当前,广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需求与广西人才培养之间已经形成了十分明显的特征。西南开放门户,其实也是人才的门户,没有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地区,说明当地创新环境不足,自然称不上开放前沿与开放门户。因此,广西要成为西南开放门户,必须在人才建设上面持续花大功夫,久久为功。

开放与包容精神。衡量城市的器局。负重剑,行长路,成大器。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