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  >>  正文
李映青:番兴明——云南是全国保证粮食安全的主战场
李映青
2020年06月22日

调研中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所所长番兴明(右二)

调研中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所所长番兴明(右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所所长番兴明(中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所所长番兴明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病虫灾害呈高发态势,尤其是去年全球旱灾,使美国、阿根廷等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出现减产,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已肆虐多国,给各国粮食生产造成的危害更甚以往。

今年3月份以来,受疫情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导致全球多国政府纷纷启动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国家粮食的供应充足。比如,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农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越南停止水稻等相关产品出口…… 可以说,粮食供给的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致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近日,作者就粮食安全问题采访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所所长番兴明。一见面,番兴明就说,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植物王国”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是育种天堂,也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云南的馈赠,守护好这片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

云南省农业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

2019年1月11日,草地贪夜蛾从境外首次入侵云南省,之后蔓延至我国26个省份,扩散漫延之快、为害程度之重、发生面积之大,已成为我国玉米等作物上的农业重要害虫。今年初始于非洲的“沙漠蝗”蝗灾,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使这两个国家遭遇了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其中巴基斯坦南部已经造成约40%的农作物损失。番兴明说,沙漠蝗如果入侵中国,路径很可能是“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云南)”,云南省为首要发生区,滇西、滇西南和滇南的边境一线地区防范压力很大。

“2019年入侵云南省的草地贪夜蛾就是从这条线路迁飞进入云南的,这条线路符合迁飞性害虫的迁飞条件。根据沙漠蝗灾具有毁灭性的特征,一个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等同于大约3.5万人的食物,一个典型的种群每平方公里可以容纳1.5亿只蝗虫,并且可以随风飞行,它具有区域性瘟疫的巨大潜力。所以,如果一旦沙漠蝗群大规模迁飞入侵云南省,再从云南省蔓延到中国其他省份,对粮食经济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掌握这批蝗群的起飞、迁飞及动态发展,并采取积极相关对策。”番兴明说。

据了解,沙漠蝗与草地贪夜蛾都喜欢取食禾本科植物,如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青稞、高粱、甘蔗,也可危害棉花、苜蓿、亚麻、烟草、马铃薯、瓜类及木本植物如葡萄、杏、桃、桑树、柑橘、无花果、石榴和木瓜等。所以,假设一旦沙漠蝗群入侵云南,将在一定时期内(迁入发生期)与草地贪夜蛾一起对云南省粮食作物、经济、烟草等生产造成叠加性的损失与危害。

保证粮食安全 各国高度重视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目前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在遭遇“沙漠蝗”蝗灾,有关资料显示,进入6月以来,印度的灾情尤其严重。南亚的气候为蝗虫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印度蝗虫预警组织介绍,这是自1993年以来,印度遭遇的最严重一次蝗灾。当地政府采取喷洒化学药品等方式控制灾情。当地农民甚至使出“敲锣打鼓”的“土法子”驱散蝗群,但收效甚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专家与巴基斯坦专家联系,得知FAO和巴基斯坦政府正在采取防控措施,但是,由于巴基斯坦在财力、人才、设备等方面相对缺乏,在蝗灾的控制方面显得能力不足,蝗灾的发生仍在持续。

对于中南半岛国家有无应对蝗灾举措,番兴明坦言,从实地考察与交流情况看,泰国和越南在中南半岛国家里应对农业重大病虫草害的组织、机构、人员、团队和设备相对较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好,具备应对重大病虫草害的能力与水平。但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因受国力、人才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在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方面尚不健全,技术手段与防控经验也相对落后与缺乏,如去年发生的草地夜蛾就在缅甸、老挝造成较大损失应。

“目前,对于沙漠蝗灾的发生,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已高度重视。”番兴明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称,东非的沙漠蝗虫估计有数亿只,覆盖了约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其对农作物和其他粮食作物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航空安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有大约60个国家受到这种蝗虫的影响,世界五分之一的牧场和农作物将遭到破坏并威胁着数亿人的粮食安全。

提升云南在全国粮食生产安全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了解,玉米作为云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且一年四季均有种植,这将为沙漠蝗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寄主。“一旦沙漠蝗从云南入侵,全国将失去天然屏障,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将沙漠蝗堵在境外。”番兴明说。

“防控沙漠蝗最有效的是要有飞机和地面大规模喷洒设备和有效杀虫剂(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除此以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才能做到有效防控。因此,云南省要提前对相关设备与物资进行摸底、组织、提前调备,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一旦沙漠蝗入侵,立即开展工作,这样才有可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番兴明说。

番兴明建议, 针对沙漠蝗入侵的可能性,一定要提前谋划,制定监测、预警、防控预案,开展相关技术储备与培训,提升应对能力;要尽快完善边境一线基层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持续保障基层开展病虫害监测预报所需的人、财、物条件。特别是巩固县乡级体系,加强基层站点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县和乡监测点两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有必要的监测工具和交通工具,提升植保防灾减灾水平,增强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能力。积极与境外相关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开展相关技术工作合作,掌握境外实际发生情况,与周边国家开展联防联控。

云南省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云南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十四位,烟叶、花卉、咖啡、核桃等作物种植面积、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糖料、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截至2017年末,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69.21千公顷,比1949年增加70.5%,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21.59千公顷,比1949年增加了5倍多,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速远远大于粮食作物增长速度,在粮食稳定发展,粮食安全持续得到巩固的同时,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种植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番兴明说,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我国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稳则天下安。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牵动人心,14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分量之重不言而喻。“云南是全国保证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国家需要进一步提升云南在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业重大病虫草害的跨境防控纳入我国和云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完善跨境农业国际合作的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把云南省有害生物防控的前沿阵地延伸到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强化云南省积极应对外来入侵重要有害生物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临危不乱,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番兴明说。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