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超  >>  正文
邢云超:大数据引领大湾区制造大市场走向大智慧
邢云超
2020年07月31日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乃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行业术语。不同研究机构给予不同定义。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描述为:一种规模巨大、种类繁多及实时性强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诸方面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如若将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其盈利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提高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由此实现数据之升值。

大数据的海量化(volume):数据量从TB到PB级别;多元化(variety):至少80%非结构化数据;快速化(velocity):持续增加的数据量为两位数年增长率;价值化(value):丰富多样快速分析处理的数据可产出更高数据价值。若要系统认知、分解和掌握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维度均需要系统涉及和参与。大数据在快速查询、方案比对、实时计算、数据挖掘诸方面功能显著,应用广泛。

雲计算的到来,令先前看似无法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得以利用,通过优化和创新,为人类带来更多价值。美国加州大学和洛杉矶警察局通过大数据合作预测犯罪发生。麻省理工学院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和交通数据建立城市规划系统。2012年统计学家内特-希尔佛(Nate Silver)利用大数据预测美国大选结果。大数据不以随机分析为捷径。数据处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渗透城市治理、疾病控制、文旅科教、金融食品、交通零售、国家安全等领域,立竿见影,效果卓越。

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不可漠视。海南藏族自治州实施大数据与文旅服务、生态农牧及新型清洁能源三大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全球领先的藏文搜索引擎“云藏”把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成“藏语区信息高地”;杭州近年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智慧城市国内首屈一指。作为入网最深城市,杭州大数据为龙头的信息经济占比GDP与日俱增,财政收入力敌广州、重庆和成都,成为杭州经济列车的“动力机组”。数据决策和数据创新的革命化已成为时代特征,数字平台综合部署及平台开发从而让数字说话亦成时尚。

“统筹病毒溯源及传播途径,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调查提高精准度和筛查率”正在全球进行时。通讯大数据行程卡通过与交通医疗深度契合广泛用于医疗检测、防控和复工复产,而且精准掌握流动人员信息,提升防疫抗疫战略高度和运作精准度。腾讯、阿里建立大数据查询平台和疫情辟谣平台及5G远程医疗,线上健康码查询均为成功抗疫提供便利和依据,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实施预测,为医疗专业人士和政府决策层提供可靠参照和依据,通过监视系统数据收集与整合,高效快捷研究对策,因应和对抗病毒传播。

近年来,至少500座城市和不同城市集群已经明确提出构建智慧城市相关方案。贵州已经成为大数据之都,而雄安据预测最可能演绎成为2.0版深圳。“数据是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关键环节”。平均而言,GOOGLE现在每分钟处理3877,140次搜索,每个人每秒钟会产生1.7MB数据,地球上存在的90%以上数据大致于过往两年生成。每个城市各有不同,所谓“智慧”见仁见智。不过,在整体布局和设计上,根据每个城市的战略定位、产业布局、经济水平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为持续创新和促进产业能力稳步增强,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住建部等共有529个不同领域和不同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等试点城市,率先探索改革举措,形成辐射带动效率。全国政协主席日前强调以“以更大力度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制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学界认为,粤港澳地区相对而言则需要加快在政府运作、教育培训、互联互通,统筹融合诸方面强化大数据功能。寄望在跨境犯罪、行业联手、三地基建管理及流行病和自然灾害防控等领域通过大数据平台会有实质性突破。大数据不仅有助于湾区经济做大做强,而且可以逾越区域边界,甚至行政层级,技术型、高效率解决问题。

广东启动智能政府,推出政府移动APP”粤省事”,提供867个服务项目及电子身份。智慧城市5G移动服务强化了与大湾区各个城市特别是香港-深圳-广州都市圈之间的顺畅联络和快速衔接,提升了制造业水准。大数据不仅为大湾区发展营造大市场,而且为大湾区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更多投资与就业机会,仅在2020年广东地区已经增加逾6万个新的5G基站。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指导意见”,要把大湾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低碳智能生活区,湾区城市已经而且正在展开大当量全方位布局。大数据工程已经成功植入多项跨境基建。港珠澳大桥自2019年,智能停车、车流监控及安保系统受控大数据并且智能化即为典型个案。

早在2016年9月,澳门科技大学成立澳门城市智能学院,从而强化智能城市研究和应用,提供合作平台促进澳门作为数字和智能城市的发展;今年7月,澳门大学与NAMKWONG石化加强特殊设备安全智能监控与大数据运作管理着力合作;澳门政府启动为期4年与阿里合作建设智力城市项目,集公共交通、旅游观光为一体促进澳门旅游业发展。同时,与内地特别是湾区城市合作的大数据研究及培训机构星罗棋布,集中学界、实务界等领域分析师、工程师和专家教授,在大数据编程-大数据仓库-大数据分析法-大数据项目运用上,深耕细耘,广算精研。

在香港,包括交通、环境、经济、生活和政府等六个维度智能蓝图业已绘就。在国际金融、虚拟银行、跨境电子,大湾区(GBA)及快速支付诸领域也开启了大数据及智能化大门。在建设数据基础设施上,与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数据共享,信息互动。大湾区(GBA)9个城市拥有超7千万人口,立足湾区,全球互联,乃势之所趋。智能化、数据化既是技术支撑,又是智慧引领,是“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享“之催化剂,亦为物联网、信物融合、综合感知之核心要素。

香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6施政报告”中提到,特区政府与科研及公私营机构共同研究建设智慧城市,特区政府创新与创客局负责制定智慧城市数码架构和标准,研究制定2030年发展策略、管治计划及合作模式,直面都市挑战,利用数码科技提升城市管治水平从而改善民生素质。香港有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之硬件基础,其科技条件和世界竞争力多年连续位居全球首位。大数据的整合及物联网技术在政府部门和多领域嫁接已经令香港成为典型的“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香港科技大学数十位教授在特区政府资助下形成项目组,成为第一个探索为香港建立大数据整合平台的机构。

“深圳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上周(7月15日)发布。在数据权益、数据开发及数据利用诸方面予以定义和规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头兵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坚力量,深圳出台该条例,立竿见影,行之有效,及时又科学地改进数据行业不规范、不系统及行业灰色地带之现状,为大数据市场健康培育和大湾区快速高效融合提供重要依据和参照。大数据时代的深圳已经率先聚集了大批颇具实力的本土数据企业。据悉,深圳市亦将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公共数据统一汇聚存储,共享开放和安全监管。翌日,深圳市数据要素产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粤港澳数据要素产业园联盟密切配合,实现跨区域跨学科整合,推动数据要素理论研究、政策规划及实践创新,通过线上线下专题研讨“深圳特区数据条例”。

信息技术时代挑战自然不可避免。信息安全性包括隐私、反洗钱和网络攻击均构成新型潜在风险。数字经济领域个人数据权遭遇侵犯,企业利用数据不公平竞争等现象均不利于数字产业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享有的数据权及承担责任不清晰又缺乏权威问题逐日显现。该征求意见稿同时指出,”数据蕴含巨大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其开发利用尚且需要依赖数据权属与数据权利内容的明确“。

在涉及隐私及公民个体权益方面,以时下应对横扫全球的冠状病毒为例,“欧美医学研究人员和生物伦理学家亦相对理解并支持技术层面在瘟疫大流行过程中对联系人追踪的效率和力量”。移动应用程序为集成的冠状病毒的掌控提供巨大价值之数据。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与政府项目合作,也佐证了”利用21世纪技术的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加快通知流程,同时保持道德规范”,从而快速减缓传染速度,甚至阻断传播路径,不失时机遏制病毒;美国政府与FACEBOOK,GOOGLE亦进行对话,以确定使用智能手机的位置数据追踪运动并了解模式的可能性和道德性。

不过,探索健全包容审慎的触发式监管机制亦在国内同步进行中。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是利用新技术对生产、生活优化重组,流程再造,属于创新过程。出现新问题,探索解决新路径同步展开。在此过程中,“让子弹飞一会儿,再仔细看一看,允许合理范围内进行试错,然后总结和完善”。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需要打破业态治理“按行划片”、数字化转型“单兵作战”的惯性思维,激活市场创新能力,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对于大数据的发展与挑战,学界认同除了金融服务业与互联网数据进一步联姻之外,在反欺诈、风控领域及数据监管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为提速数字经济,力推15种新业态新模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网信办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发文,强调融合化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鼓励“副业创新”,推动生产资料数字化和生产资料使用权共享“,换言之,可以理解为线下实体经济数字化之后,再进行线上低成本共享,从而实现更大价值。通过依照市场化、商业化之原则的有偿服务,把数据这种生产要素的属性、价值及红利充分释放出来。

“人在物理空间活动,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在未来打造一个平行的虚拟空间,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市镜像”。如此这般的城市镜像,前台是为政府和市民服务,后台就是提供技术支撑、引领智慧发展的大数据。大数据、机器学习与其它技术对数据的分析以帮助一线人员应对当下和预测未来之实践充分说明大数据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公共管理及城市治理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待技术统筹和科学引领,推动人类与天灾抗争的速度和效率,协助灾后重建,复工复产乃至经济复苏。

随着港珠澳大桥投入运营,深中通道、深珠城际的规划建设,跨珠江口基础设施的持续衔接和强化令珠江口东西两岸交往便捷,自成体系。同时,区域要素流动的紧密化与建设空间的连绵化的加强促使湾区城市跨境合作及跨界融通成为必然,“行政边界的壁垒与阻隔在数字革命和市场力量强势潮流下显著消弭”。边界城市社区重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体系再造、以港澳广深为核心引擎的都市圈集核和湾区疏密相间的簇群与节点布局等均离不开大数据支撑与引领。数据又是盘活企业和机构间关键桥梁。云计算需求陡增,数字化转型加速,特别是边缘计算及商用5G的应用,皆为未来数据行业之发展如虎添翼,亦为扼守占地5.65万平方千米海陆要冲、居住逾7千万人口的世界级湾区腾飞插上翅膀,从而实现大数据下的大湾区制造大商机走向大智慧。

智库专家,社会学学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现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