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利  >>  正文
范正利:荣光与梦想,世界铁路史的中国世纪
范正利
2021年01月15日

毫无疑问,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这个东方大国的百年巨变。

一百五十年前,铁路曾被晚清保守派视为“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奇技淫巧”。但从1876年到1911年,中国大地上先后修建了9100余公里铁路,翻开了中国铁路史的第一页。

1909年8月11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成。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功通车。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启用。

而今,《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5万公里;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或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更为耀眼的是,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八纵八横”高铁网加速推进。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众化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在强力构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的一个大国而言,经济、快捷的铁路自然而然地成为优先发展且被广泛使用的运输方式。

新世纪以来,从探索试验,到发展成熟,中国用短短不到20年时间跨入高铁时代。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将高铁视为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我更倾向于直接称之为“中国的高铁革命”。无论如何,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字名片。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并且初步设定了三大战略方向:一则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二则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三则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网。藉由“一带一路”倡议,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推进。

截至目前,中国高铁“海外版图”扩展至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代表了中国力量,制订了中国标准。而在全球高铁建设领域,中国标准日渐成为世界标准,这正是中国高铁敢于“走出去”的信心所在。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首次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三维数字化智能管理,树立了世界智能高铁的新标杆。不止是京雄城际铁路,在中国多个重大铁路工程建设规划中,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的能量。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铁路科技创新高地,系统掌握各种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下铁路建设成套技术,攻克铁路工程建造领域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包括千米级超大跨度桥梁工程建设技术难题。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相继建成;其中,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设计建造技术实现了5个“世界首创”。

2020年12月15日,复兴号家族增添新成员CR300BF型动车组。至此,从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全部投用。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为代表,中国高速列车制造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2021年1月13日,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标志着中国相关研究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样车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大于600km/h,将为远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冲刺奠定基础。

在《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的奋斗目标,让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与铁路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这意味着,人们更多的梦想在不远的将来一一变成现实。

上述规划还指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都将全面形成。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世界铁路史上“中国世纪”的到来,以及延续……

财经作家、高级记者,系《人民交通》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