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凝聚共识共襄伟业
陈新光
2021年03月04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为此,各级人民政协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进团结、争取人心、广泛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襄伟业。

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

人民政协是政治组织,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为此,在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要共同落实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和对政协工作的要求,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见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自己曾在地市级政协担任两届政协委员的履职体会,感到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政协工作领导,充分体现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见共识;二是充分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这一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推动包括人民政协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实现新时代的目标任务;三是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一切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要把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成效作为衡量履职成效的重要标准。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科学总结

凝聚共识是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巩固全国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其起草和通过的整个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民主协商形成和凝聚共识的生动实践。

凝聚共识始终是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现实需要。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多样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需要人民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摆在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一切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来部署。当前,在谋划推进“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种,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成效作为衡量履职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更加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辱使命。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协商机构职能定位的内在要求

凝聚共识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循循善诱的工作方法和细致的“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才能善作善成。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向,落实《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把凝聚共识贯穿政协委员履职全过程各方面。在视察考察、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工作中,与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以道交友、以情感人、以理服众、以商求同,通过协商履职、界别联谊、政协书院、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委员活动日等平台,耐心细致地做好凝聚人心和力量的工作。发挥中共党员委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做好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委员的专题学习考察、界别协商等工作,加强同港澳同胞的团结联谊,拓展同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团结联系海外侨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更好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在协商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

专门协商机构综合承载政协性质的定位,要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是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职能定位的新内涵。同时,人民政协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需要在深入、坦诚、平等的协商讨论中反映各方诉求、增进了解共识,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和决策实施,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推动凝聚共识工作不断上台阶、见实效。在这意义上,可以说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其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陈新光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