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顺  >>  正文
李方顺:也谈林语堂先生的“三泡说”
李方顺
2021年07月17日

林语堂先生“三泡说” 的影响之大,说世人皆知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尤其是茶界,几乎拿来当泡茶和品茗鉴茶的标准了。

有一次去一著名茶产区讲茶课,有机会听了一堂“茶会”课。传授“茶会”课的是台岛一位有现代茶艺教父之称的茶艺创始人的亲传弟子,要听其“茶会”课,一般要约请,而且课费不菲。

“茶会”开始,烧水、置具、焚香、泡茶等,待第一泡茶泡好后,“茶会”大师令人施茶,也令听课的人一一品尝,紧接着令大家谈感悟:“我泡的第一泡是不是具有少女般的滋味?”

良久,无人应声。于是,“茶会”大师很严肃地说:“还想不想喝我泡的第二泡?”

此时,有两位听课的制茶师先后举手,站起来谈体验之感,大意是说没有喝出宛如“少女”般的滋味出来。场面令大师颇感不爽。

至于往下二三泡,暂且不表,先看看林语堂先生的“三泡说”。在《茶与交友》里,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照理论上说起来,鉴赏家认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

趁没人吱声,我举手问“茶会”的大师泡的是什么茶,答曰:“XX绿茶。”

试问:林语堂先生的“三泡说” 泡的是绿茶吗?

林语堂先生在“三泡说”表述后接着说:“以上所说是我本乡中一种泡茶的实际素描。这个艺术是中国的北方人所不晓的。在中国一般的人家中,所用的茶壶大都较大。至于一杯茶,最好的颜色是青中带黄,而不是英国茶那样的深红色。”

这里,林语堂先生说的很明白,他的“三泡说”泡的茶,茶汤是“青中带黄”,显然属于乌龙茶,即半发酵茶。林语堂先生是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他泡的是他家乡的“铁观音”。这在《茶与交友》里交代的很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林语堂先生那个时代泡的“铁观音”绝对与现今的“铁观音”不同,至少不是空调发酵的,也不是现今施用很多化肥或复合肥,甚至大量使用农药喷洒种的“铁观音”。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要泡出林语堂先生“三泡说”所言的那种素描,恐怕很难,一是要讲究泡的是什么茶,仅此一项,时下到哪里去弄到民国时期的“铁观音”呢?况且,现在的“铁观音”除了林语堂先生的家乡漳州铁观音外,还有安溪铁观音,或者其他地方的铁观音等。二是林语堂先生当时泡茶用的是什么水,以及啜茶品茶时处于什么状态及多少人等;三是林先生是文人,而且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国学大师,他把英语“humour”翻译为中文“幽默”,是提倡幽默文学的“幽默大师”。

谁料,现代的茶艺大师传授“茶会”课却把“一泡如幼女、二泡如佳人和三泡如少妇”拿来当真了!

其次,文人写文章,创作的是文学,而非茶学专著,且有自己的嗜好或者偏见,所以,不能一概信之。

与林语堂先生同时代的文坛大家周作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喝茶》,博得很多“文粉”的喝彩,夸他是茶的行家。后来,周作人先生在其《我不会喝茶可是喜欢玩茶》里直率地说:“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在你从实验知道了真相,可以明白单靠文字是要上当的。我说吃茶是好题目,便是可以容我说出上面的叙述,我只是爱耍笔头讲讲……”

大家知道,林语堂先生是幽默大师,其“三泡说”最为幽默的是“第三泡”,即“少妇”说:“照理论上说起来,鉴赏家认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幽默非凭空而来,只要看看当时林语堂先生所在的民国文坛及学界圈子就很容易搞明白了。那时坊间流传最广最浪漫最风流的,当数诗人徐志摩,他与包办婚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后,与结过婚的陆小曼再婚,还传说与女神林徽因有浪漫情愫;其次,罗隆基先生,学术斐然,玉树临风,坊间传说他与很多美少妇有绯闻;其次,民国才子、美男子及唯美诗人邵洵美,家有名媛盛佩玉为妻,另与来上海的美国女记者艾米丽•哈恩(Emily Hahn),邵洵美为她取名叫项美丽,一见钟情;另外胡适与曹诚英的绯闻,以及梁宗岱与妻子沉樱和为甘少英“大演全武行”,如此等等,都是当年文坛和学界尽人皆知的美谈。

所以,文学描述不能拿来当专业的品茗鉴茶标准,否则就要闹笑话了。

(二零二一年三月于深圳)

资深翻译,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茶文化”刊物特约撰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