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  正文
王永利:总台《爱上中国》国际表达讲好老外爱上中国的故事
王永利
2021年08月05日

“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却都一样深深爱上中国!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6月28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五集纪录片《爱上中国》。节目采访了多位外籍专家、国际友人,以他们和家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友人投身中国革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一、国际视角,真实呈现多位国际友人栉风沐雨与我党同行的动人故事。

该片以国际视野,选取了与中国共产党一同栉风沐雨的多位国际友人,如马海德、爱波斯坦、汉斯·米勒、阳早、寒春、伊莎白、大卫·柯鲁克等,讲述了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结缘的动人故事和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从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魅力。

首先,以外国专家和外国友人为主体,通过珍贵影像揭秘了他们为什么爱上了红色中国的故事。如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他1933年来到中国,通过宋庆龄的介绍1936年来到陕北,聆听了毛泽东讲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故事,亲眼目睹了红军为了贫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如何奋不顾身,军民如何团结一心。他决定追随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10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外国人。马海德的遗孀、101岁的苏菲说:“他一直觉得共产党是唯一的一个,他真正信任的党。”战争年代,他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很多伤员和百姓,在建设时期,他致力于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马海德将55年的时光投入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在他去世以前,马海德向全世界大声宣布:“中国已经基本消灭麻风病”。马海德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他传奇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他的身影,让人们永远铭记。

其次,走入内心,平实语态揭示这些外籍专家和国际友人的心路历程,从好奇到震撼,最后心甘情愿把生命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如爱泼斯坦是国际著名记者、作家。1944年,他跟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延安采访。迎接他们的是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旅长王震,向记者们介绍南泥湾正在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爱泼斯坦采访了众多中共领导人,包括单独采访了毛泽东。这里的一切深深震撼了他。“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当时我就坚信,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他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1944年新华社的第一条英文电讯,爱泼斯坦参与了英文改稿工作,从此,世界开始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宋庆龄的邀请,从美国来到中国,参与了新中国对外传播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的创办工作,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国籍。 1964年,49岁的爱泼斯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他在《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写道:“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2004年,89岁的爱泼斯坦忍着病痛的折磨,坚持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这本书向世界展示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巨大的社会进步。2005年5月26日,90岁的爱泼斯坦在北京走完他光荣而不平凡的一生。中国政府始终感念他的贡献,给他很高的礼遇。 2015年,爱泼斯坦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授予爱泼斯坦“最美奋斗者”称号。

二、巧妙引入第二方视角,通过亲友的讲述,以“人情味”还原鲜活生动的真实场景。

第二方视角,即通过对国际友人及他们家人的采访,动情讲述鲜活生动的爱上中国的故事,从而增加了真实性和可信度。

如节目通过中村京子的回忆,讲述了丈夫汉斯·米勒的感人故事。“又干净了,还真是个美男子,你看他也笑了。”她一边擦拭丈夫的照片,一边情不自禁地说。她深爱的丈夫,是来自德国的汉斯·米勒,在中国战场上救死扶伤,仅从1939年至1950年的11年里,他救治过的中国伤员就超过9000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米大夫”。来自日本的中村京子,15岁来到了辽宁锦州“南满”护士学校学习。三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村京子所在的护士学校,被八路军接管。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和作风,让她震撼,决定成为一名八路军护士。在战地医院,她遇到了汉斯·米勒,因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信仰和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成为了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新中国成立,他们选择留在中国,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1957年,汉斯·米勒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遏制肝炎病流行,他带领团队研制疫苗,为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当时60岁的汉斯,主动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75 7 1”乙肝疫苗研制成功,成为1975年7月1日献给党的生日最好礼物。1994年,79岁的汉斯·米勒在北京去世。1989年被当时的卫生部授予“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至今,91岁的中村京子一直牢记着丈夫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我不在了以后,不要离开这个中国,现在我们过的这样的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所以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又如节目以儿子阳和平的视角回忆他的父亲母亲——来自美国的农业专家阳早、寒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来到中国。因为被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中国共产党所深深感染,就地参加中国革命工作。1949年春天,阳早和寒春在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结婚,婚礼当天成了大家的节日。可以说整个延安都向这对美国夫妻发来了最真挚的祝福。他们选择一直扎根中国,为中国的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1987年,农牧渔业部为阳早寒春夫妇颁发了“国际合作奖”;1988年12月,阳早寒春主持的项目被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为了表彰和感谢杰出外籍人士,寒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了“白玉兰荣誉奖”,2003年,中国农机院授予夫妇二人“金牛奖”。2003年阳早去世,2010年寒春去世。这对可敬的老人,把毕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们初到中国,只是想看看中国正进行的红色革命是什么样?没想到,这一看,就是一生。”

三、开掘 “第三只眼”,跟踪记录下独家影像,多元美学表达。

纯记录客观纪实,极致发挥“第三只眼”作用:即导演作为观众的眼睛,带领大家通过镜头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叙事过程尽量做到没有拍摄者主观意识的存在,常常通过长镜头,大景深、事无巨细的将一切细节都搜罗入镜,尽量把视角的选择权交给观众。

如节目聚焦今年105周岁的伊莎白,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之一。2019年9月29日,满头银发的她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从2015年开始,《中国缘》栏目就开始拍摄记录这位百岁老人。伊莎白曾见证过北平解放和开国大典。在前门楼,这位百岁老人触景生情。1949年开国大典时,伊莎白的大儿子刚出生两个月,在观礼台上的她,时不时要从方阵当中钻过去,跑回东交民巷喂奶。镜头追忆了伊莎白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幼年时期,她同情饱受战争之苦的四川百姓;青年时期,她被中国共产党的英勇事迹深深鼓舞。1947年11月,她和丈夫大卫·柯鲁克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几经辗转,从天津进入晋察冀解放区,考察并撰写文章。就在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叶剑英邀请他们夫妇创办中央外事学校,即外交学院的前身,艰苦教学,精益求精,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大批外交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她和丈夫投身于新中国的外语教学事业,编写多套外语教材。2000年大卫·柯鲁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去世。伊莎白的家族六代人,都与中国结下了深厚情缘。

该片制作精良,多元美学表达,既有人物刻画的匠心独运,又有空镜写意每一幅画面的精致,穷极视听之美。融媒体传播,短视频、微博、新媒体全覆盖,引发国内外各界观众热切关注和点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总台特别节目《爱上中国》从话语方式转换、国际视角、平实叙事、“人情味”表达、“第三只眼”表述等几个层面着力,把外籍专家和国际友人爱上中国的故事讲得透彻和精彩,符合国际观众收视习惯和心理,从而为外部世界了解中国的崛起,提供了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成为世界上最精彩的影像故事之一。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