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红绿相间绘西浦
杨应森
2022年02月28日

(图为美丽的广东汕头澄海区莲华镇西浦村一角。余育群 摄)

春节假期,友人相聚,聊侃甚欢。

老友余育群去年8月去了广东汕头市澄海区的莲华镇,担任驻西浦村第一书记。他兴致勃勃地说起西浦,力邀我去看看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粤东小山村,“你一定会流连忘返,一定会感觉不虚此行。”

(图为驻西浦村第一书记余育群与作者在西浦村全境画前合影。)

难却老友盛情,闹过元宵,我去了汕头东北莲花山脚的西浦小村。

西浦小村三面傍山,一面远眺韩江支流南溪,果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黄墙、灰瓦、木栅的民居错落于山坡,疏密有致,伴着夕阳的余辉,炊烟袅袅,一幅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情画,的确令人勾起了心中的不尽乡愁。

 (图为村里石刻。杨应森 摄)

漫步山坡,虽说早春寒意未散,但成片的林檎、蜜枣,番石榴枝头已初现新芽。余育群告诉我,以林檎、蜜枣、番石榴为主的林果业,是西浦农户传统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驻村干部的一大工作,就是帮助农户实现林檎、蜜枣、番石榴等水果的产业化。”

但余育群认为,除了以林檎、蜜枣、番石榴为主的林果业,西浦的集体经济要壮起来、农户要富起来,“还得发展新产业。”

余育群带我走进一间大棚,我看到一盆盆兰草剑叶翠绿,散发出阵阵幽香。

(图为西浦村兰花棚一角。余育群 摄)

“西浦的新产业,国兰产业是其中一种。”余育群说,莲花山的铁骨兰颇有盛名。中国兰走进了西浦,产业迅速发展,西浦的莲华花卉产业园区已成为精品兰花繁育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首批“一村一品”专业村。

青山绿水、植果养花,招引了许多城里的观光客,带来了旅游业的兴旺,余育群对我说:“我们用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合的元素,帮果农设计水果包装,通过牵线、搭台,把水果打入大型超市,给果农增加收入,同时也提高西浦村的知名度认知度。新一年的工作重点,就把原来破旧倒塌多年的老厝区进行重新规划,在保护好西浦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兴建民宿,拓展旅游版块,推动农旅产业发展。”

(图为余育群书记正在帮村民包装水果产品。姚垣摄)

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西浦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西浦老厝区前的写生池50多年没有清淤,水上漂浮垃圾、臭气冲天,风水池旁约3000平方米的荒土坑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驻村干部、村委会和村民一起,抽水清淤,用淤泥充填荒土坑,种上桃树、柳树,建起小桥、亭台;修建进村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西浦山防火山路,既拓展了旅游景点,解决了村民、游客上山难的问题,又绿了道路、防了山火,在党群服务中心前面安装4台智能环保充电桩,给村民提供便民服务。

我站在风水池畔,看着小桥流水、很是赏心悦目。余育群对我说,再过些天,这里就将是柳绿桃红,“你会感觉,景色一点也不比汕头城里的公园差。”

(图为村生态步行道。杨应森 摄)

“不仅景色不差,文化品味也不差。”我点点头。

“西浦的绿水青山就是文化,西浦的农家民俗也是文化。”余育群说。早在1998年,在汕头画院副院长肖映川、著名版画家许川如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西浦村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写生实验基地、汕头大学艺术学院写生实习基地。

在村里的老厝区、西浦山水库等地,看到了多处写生棚。余育群告诉我,西浦不仅吸引了美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许多国内外画家前来兴趣办画展,让西浦有了“画家村”、“摄影家乐园”的美誉,提升了西浦的知名度,被认定为广东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图为村里老厝区一角。杨应森 摄)

从老厝区的写生棚离开,余育群带我来到西浦村革命烈士纪念馆。他说:“如果说青山绿水是西浦的绿色文化,这里就是西浦的红色文化。”

1927年10月,中共澄海部委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西浦后山剑石洞部署潮澄饶边界秋收起义,发动潮澄饶边界6万农民抢收庄稼,并组织农会骨干近2000人攻打民团。1928年2月,中共澄海县委迁至西浦村,莲花山周围成为澄海党组织的活动中心,西浦村由此被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红色游击区村庄。

  (图为村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瞥。杨应森 摄)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我瞻仰了31位革命先烈的遗像,聆听了他们在潮澄饶边界秋收起义中的英雄事迹。余育群告诉我,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驻村干部、西浦的党员和广大村民在这里加深了对革命先烈的认知感,增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红+绿”的新农村示范村。

在古村落旁,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村民提供理论、农技、法律知识等学习,党群服务中心左侧,打造了婚俗文化墙,让村民和游客对婚俗的了解和认知。

(图为村婚俗文化墙。杨应森 摄)

在谈心亭里,余育群对我说:“要弘扬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狠抓党建,用心、尽力、倾情把西浦打造一个有造血功能的艺术红色村。”

村民们告诉我,村公共厕所里就能反映西浦人的变化:水龙头不再经常损坏、也不再出现“长流水”现象了,洗手盆里不再见到烟蒂、便池也卫生多了。

(图为村文化广场。杨应森 摄)

余育群对我说,作为“中国兰”专业村,西浦不但要发展国兰产业、传承国兰文化,更要培育国兰的品格和精神。

辞别西浦,琢磨着这趟西浦之行,我觉得,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培育精神融汇一体,就是西浦这个小山村的变化之术、发展之道。

(夕阳下的美丽西浦村。杨应森 摄)

(作者 杨应森)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