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坚定底气信心: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韧性强大
陈新光
2022年05月16日

2022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提出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只要我们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客观认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今年3月以来,由于国内疫情多发,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尤其是对包括深圳、上海等城市在内的经济重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俄乌局势、新冠疫情等国际事件除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之外,也在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近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的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将从2021年的6.1%下降至3.6%。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低于年初设定的5.5%经济增长目标。

总的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对我国GDP增速预期更是从2021年的8.1%下降至4.4%。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以上数据显示,受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以及突发性因素等影响,年度间经济增速有一定波动起伏是正常的,但大起大落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必须尽力避免。这就需要政府运用预期管理、政策工具等进行宏观调控,尽可能减小波动幅度。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保持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高于去年四季度0.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并呈现一些新亮点、出现一些好趋势。比如,在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和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物价保持稳定;出口增长比较强劲,一季度出口增长13.4%,其中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4%;又比如,从实物量指标看,1—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2.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就业格局保持整体稳定。这表明,我国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具备坚实支撑。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一季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一是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的。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经济分别增长-6.9%和18.3%;第二是在近期疫情多发的情况下实现的。今年以来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加大;三,是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和奥密克戎病毒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对物流、供应链造成新的冲击,叠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等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充分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巨大优势,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备充分的条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适当增长速度,顶住新的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不断做强经济基础。

稳预期是稳一切的前提,关键是稳信心

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事实上,稳预期才是稳一切的前提,只有预期稳了,就业、金融、外贸、外资和投资才会稳定,也才能让市场主体经得起经济周期等不确定性的震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必须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有了信心,便有了借贷,这是货币的创造,可以同时满足生产与消费,保持经济体正常与良性循环。经济周期固有其波动规律,周期的起伏波动对市场经济主体而言并不可怕,但对于经济预期的未知会动摇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一个新的政策在出台之前应加强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阐述政策制定的目标和约束以及政策执行的方法等。作为政策发布部门应就政策目标和具体执行方案与经济主体及市场进行充分沟通和宣讲,使市场对于政策有充分理解。如中国产业体系的韧性,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实,导致市场信息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经济和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预期,预期不稳、甚至转弱,则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走势和市场信心。稳信心可谓是对症下药。在当下对预期的影响,主要是对病毒的过渡恐慌。对部分过激的政策需适当纠偏,以及不同部门针对统一领域的政策需要协同,系统推进,而不是“九龙治水”,让企业和市民无所适从。当前,疫情防控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建议推行核酸及抗原检测常态化。

为减少大规模“封城”措施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一是提倡持48小时/72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出入公共场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增加抗原分发/购买渠道,提高居民抗原自测的主动性;二是针对奥密克戎有一定的病毒传播和变异特征,加大对病毒机理的科普,尊重科学事实规律,消除民众对于病毒的恐惧;三是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加大公共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抵御病毒风险,为未来经济开放做好准备。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陈新光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许聃】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