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超  >>  正文
信任:和谐,和平及合作加速器
邢云超
2023年05月14日

旨在通过问卷,评估全球民众对各国政府、媒体、企业及NGO信任度的2022年“全球信任晴雨表(Edelman Trust Barometer)”表明,政府和媒体加速了信任危机,相形于2020年下滑13个百分点。其中政府信任度52%,媒体50%,非政府组织59%,商业机构61%。领导力缺失令不信任成为默认选项,而高达76%民众担心“假消息”被视为武器。

作为伦理学基本概念,信任通常是指政治、经济及社会三个层面的每个个体、团体,乃至国家之间在合作过程中对对方诚肯度和忠实度的期待和愿景,是彼此间意图、能力、道德及精神风貌的整体表现。在彼此关联过程中,如若因利益得失而降低道德权威,破坏行为规范乃至精神素养不受约束从而致使协调和美关系趋于紧张甚至丧失,即形成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全球蔓延 中国社会健康安全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传统的“民主国家”明显遭遇信任危机,多国政党先后进入焦虑周期。温和力量弱化和政治势力极化令政治妥协作为民主政体拥有的基础优势加速崩溃。信任具有人性化亦富含超阶级、跨意识特征,在特殊历史阶段和给定环境中动态进化。近年所流行的官民冲突和国家博弈即可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不信任”像病毒一样看似无影无踪,但却贻害无穷。

从日前美国俄亥俄毒气泄露到希腊火车对撞,从台湾蛋荒,肉荒和缺水少电再到法国强行突破宪法的退休改革,乃至6000家美国制造商一度联合起诉政府赔款,声讨总统未能撤销前政府对华关税而失信,迫使民众对政府不信任投票。凡此种种,皆是对管治阶层的怨气和诟病。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两党信任较2021降低14%,选民低投票率折射了选民的政治冷漠和对政府的质疑。

信任危机正在全球吞噬以个体关系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性社会信任体系。商业社会有异于农耕文明。网络诈骗、经济腐败和政治丑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亦步亦趋,繁衍滋生。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以讹传讹,利益驱使下,野火般延烧不尽。促进公众与专家对话,不失时机整治自媒体并实现专家与政经利益剥离以确保高效科学传播中立价值,毋庸置疑。

交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专家之言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媒体失信的铺天盖地,加深了社会猜忌,强化了信任危机,甚至令以社会良心和信任基石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权威日渐消弭。信任危机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及各经济体相互贸易中带来的杀伤力均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地区冲突恶化,民主政治滞后,政府信誉一泻千里。

人类进步促使民众对民生要求与日俱增。不让期望变奢望,官民关系要重塑。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脚步测量民情,躬身谛听诉求;各国近年来热衷于不依不饶的国际纷争,目光向外的“斗争”,无意中忽视了内部矛盾和自身问题,“社会契约”必然难以恪守。从信任到信任危机或须臾之间但反向过程则风雨兼程。疑虑的种子一旦播下,信任瞬间就变异成任性。

在中国,近期流行“淄博现象”。看似不足挂齿的路边烧烤,却一夜之间激发全民热情,对基层治理和机制创新提出了挑战和思考,所谓指标性规则和量化的城管惯例以及民众心目中形式和官僚阴影下文明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在特殊时期为民生让路,把民意筑牢。民众从三年漫长的防疫抗疫梦魇中惊醒,对增加收入,寻求就业,释放能量,成就自我的诉求格外突出。

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世纪疫情的突袭已经不同程度对经济秩序和社会治理造成严重冲击,特殊背景下社会的非常规发展,要求各个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淄博现象“的顺势而为,深入民心,各级公职人员一线服务烧烤摊,饮食文化抛砖引玉走在前,引起全社会和各地区互学互助举一反三,增加了民间和谐,官民互信,营造新气氛,开拓新局面。

事实上,随着国家经济双循环及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践,全国各地已经呈现绿色经济和联动发展,为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及增加大循环内生动力提供了条件。新型产业的兴起和灵活机制的运转,激活消费市场和文旅行业,基层政府创新思维,提升理念,避免百姓一边深度焦虑,而另一方面管理阶层直面困难难担当,刻舟求剑念文件。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重塑信任任重道远

信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软性机制和内生关系。世界根本性变革所造成的传统断裂以及制度性承诺的乏力是造成信任危机之核心。失常政治生活的积淀和争夺市场的次生效应妨碍市场发育,造成经济秩序紊乱,削弱管治威信和行政效能,影响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引致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文化、经贸,乃至于不依不饶的斗争中退化演变。

重构信任体系,需要完善制度运行机制。法制功能保障交易公平,但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效力的元素才是重中之重。机构失信导致内耗,危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正向作用,而环境变化引起道德矛盾和道德困境,偏离价值取向和善恶观念,助长实用主义和自我优先的局面。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信任危机是最大危机,而信仰崩溃是终极崩溃。

信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元素而非人类的奢望和遥远的记忆。肇始于西方的现代性囊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民主政治和进步观念的价值要素。个体自由解放是现代性成就,但“遵守诺言要像守卫自己的荣誉一样”。根植于不同历史文化的价值观对异质文明的嗤之以鼻只能导致误读。透过社会学理论,从背景、本体、文化、历史和制度或可对信任及信任危机动因动因探究分析,抽丝剥茧。

人和人之间是这样,国家之间和国际关系亦然。什叶派和逊尼派宗主国的伊朗和沙特两个血雨腥风的世仇国家不久前在北京言和。化解夙怨虽任重道远,但完全不同信仰国家的成功复交改善了中东格局,或将为全球地缘政治新时代带来和平契机。伊沙恢复政治关系,诠释了外交解决冲突的有效性。中方之于二者的公正魅力和信赖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国利益纠葛难辨。虽然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但和平曙光却始终若隐若现。信任需要建立在互动和交流基础之上,既不能退避三舍,更不可出尔反尔失守底线。俄乌战争处在危险边缘和历史转折点,中国则被视为推动俄乌止战,维护人类共同命运的核心与中坚。国际问题需要大家坐下来好好商谈,全球视阈下的信任内涵可望在“中国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纵深和延展。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尊重与理解是解锁全球治理体系严重受创及单边主义野蛮生长的症结。破解信任赤字需要义利并蓄的伦理型国际关系,重利轻义强权政治则适得其反。“信任是国际关系粘合剂”,又是和谐,和平及合作加速器。东西文明差异和南北国家的失衡发展阻碍了全球公正与信任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异化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不确定性正在强化国家实用主义,惟合作共赢才是共同发展的不二秘笈。

(原载于5月10日《联合早报》,作者有改动。)

【责任编辑:吕佳珊】
智库专家,社会学学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现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