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坚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携手促进世界繁荣稳定
田赟宗
2023年12月12日

12月7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华。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这是中欧2019年以来首次恢复线下领导人峰会。双方就事关中欧关系的战略性问题、中欧各领域对话合作、双方重点关切、全球治理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深化了战略沟通,凝聚了合作共识。

正如外界解读,这是继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中国总理6月出访法德、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9月访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10月访华、欧委会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11月访华等一系列中欧高层互访之后的一次峰会,表明了中欧双方加强战略沟通、共同推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意愿。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恰逢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站在中欧关系新起点上,中欧决心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展现智慧担当,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推动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携手促进世界和平繁荣稳定。

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繁荣、稳定。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去年年底以来,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20年来,中欧关系虽经波折,但保持着向前发展势头,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这符合双方利益和人民期待。

中欧关系,来之不易,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要推动中欧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锚定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相互尊重,坚持冷静务实,坚持战略思维。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唯一精准、正确的定位。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欧洲理事会在今年6月30日发布的结论文件中,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是错误且有害的。欧洲据此作出的对华政策混乱、模糊且高度不稳定,正是在对华认知上迷失方向的反应。

坚持相互尊重:中国出台了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都将相互尊重作为发展中欧关系的首要原则。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各有特色,中欧对国际地区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坚持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对话、共同进步。然而,我们还是看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莫须有”的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欧关系。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当地时间12月5日发布声明称,经委托第三方德国人权事务咨询公司洛宁进行了多达40次独立审查后,没有发现大众新疆工厂存在任何“强迫劳动”的迹象或证据。污蔑新疆“强迫劳动”是美西方舆论在21世纪编造出的最大规模的一个国际谎言,德国大众被这个问题无故逼问了三年。大众汽车十分重视中国市场,是中外互利共赢的标杆性企业。据了解,被指控牵涉新疆“强迫劳动”的跨国企业不止大众汽车一家,它们遭遇的压力都很大,有的挺不住了,被迫与新疆做切割。

坚持冷静务实: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中欧保持冷静务实,维护伙伴关系基本定位,维护求同存异相处之道,维护互利共贏合作方式,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几十年来,中欧互利合作,富有成效。疫情后,中国市场对欧洲复苏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而欧方某些政客的关注重点却放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上。去年欧中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甚至夸张地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贸易逆差”。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所言,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相反,积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中欧贸易现状是宏观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条件和双方产业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下中欧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在华欧企超三分之一的出口返销欧洲,很大部分顺差利润由欧方享有。欧方一方面在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设置严苛限制,另一方面希望大幅增加对华出口,这恐怕不太合常理。“无论是解决欧洲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是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都是欧盟值得信赖、也是不可缺少的伙伴。”通过对话协商妥处分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经验。

坚持战略思维:中欧关系关乎亚欧大陆繁荣和世界格局稳定,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好、发展好,双方应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发展中欧关系,不要因一时一事改变,应保持政策稳定性。中国视欧洲为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欧洲也应同等看待。

过去,中欧互利合作,富有成效。但是,随着美国政府大肆破坏和重塑全球供应链,中欧关系面临挑战和考验。屈从于美国制造地缘政治分歧的企图,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搞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将破坏双方信任和互利合作,带来更大的动荡和麻烦。

3月30日在墨卡托研究中心的演说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及对华“去风险”, 6月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在结束访华行程前也说,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寻求“去风险化和多元化”。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去风险”战略。将其定义为:欧盟制定一套对华新战略,在关键原材料和供应链方面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削弱北京获取可用于军事目的的先进技术的能力,以此降低来自中国的风险。

无论是不久前欧盟宣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还是在6月发声明称中国5G供应商华为和中兴具有“更高风险”,以及相继公布的《芯片法案》《外国补贴条例》《关键原材料法》草案等,都是欧洲给贸易保护主义贴上了“去风险”标签。

“去风险化”本质就是“去中国化”,表现为“泛安全化”,即经济合作安全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化,以安全“绑架”中欧经济合作。其背后是中美战略竞争迫使欧洲国家选边站队,归根结底是要重塑全球产业链,服务于美国对华围堵战略,其代价是牺牲中国和欧洲的利益。

我们看到,只要偏离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个定位,放弃了相互尊重、冷静务实、战略思维这三个原则,中欧关系就会屈折复杂,扑朔迷离;只要回到了这个锚点,中欧就会和谐共生,互相促进。

中国愿以此为基点,将欧洲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徐锟】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