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田赟宗
2024年02月07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2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和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性工作和阶段性安排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引领农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回顾新时代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造福亿万农民群众。今年同样如此。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底线要求。尤其注意结构性失业、疾病、灾害、事故等致贫返贫风险。一是搞好监测帮扶。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大数据预警。二是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并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作用。三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动力,注重“造血”功能。加大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人、财、地政策倾斜。

“天下顺治在民富”,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中心任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9:1。但巩固势头需做好:一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尤其是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二是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并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四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四荒地”等资源资产。

此外,还要用好科技利器,改革法宝。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改革集体产权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树立大农业观,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然而,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必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4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必须端牢中国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提出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一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二是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三是是拓展食物来源。向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四是强化节粮减损。制止餐桌浪费,并着力解决“粮财倒挂”困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建成现代化大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土特产”大做文章,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二是注重产业融合。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做强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四是畅通农村物流。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

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乡村建设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三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五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一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二是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提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持续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平安乡村。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同时,重点整治农村不良风俗,尤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形成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让我们行动起来,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田赟宗)

 

 

【责任编辑:王辉】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