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保护主义“保”不了美式经济霸权
田赟宗
2024年05月16日
贸易保护者终将把自己围成孤岛。(来源:中国日报 曹一 英文《中国日报》2024年5月10日8版)

5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美国又对中国的优势产业抡起了“关税大棒”。此前,美国财长耶伦宣称,“美国会非常明确地针对战略领域进行投资补贴,但我们不希望中国向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提供大量补贴”。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会用补贴支持美国工业,因为这是战略性的,但当别人这么做时,那就是不公平竞争。” 

这是典型的美式“双标”、霸道霸凌行径,以“公平竞争”之名行搞保护主义之实。然而,保护主义真的能保住美国汽车产业,甚至美式经济霸权吗?

保护主义保护的是落后产能。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启了能源转型进程,拜登政府原本也希望电动汽车新车销量份额到2032年能够达到67%,但是这一目标遭到汽车行业传统利益集团强烈反对作罢。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推动优胜劣汰、产业升级,自由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有利于提升各国产业竞争力,产业革命以来,莫不如此。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为特点的汽车产业链更是如此。历史反复证明,保护主义的“温床”培育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彭博社近日一篇文章指出,过去十年美国采取钢铁保护主义措施,并未阻止美国金属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还增加了美国经济其他领域成本,降低了行业竞争力。也已有多份报告指出,美国造船业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保护。

保护主义增加的是世界贸易成本。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得到充分发展,各国分工合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贸易顺畅对接,形成完整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极大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全面升级对华战略竞争,重构“去中国化”国际贸易格局,美国一方面以“中国巨大贸易顺差”为借口,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巨额关税,推行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取代“离岸外包”,干预国际贸易流向;另一方面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幌子,实施“小院高墙”,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联合盟友重构“排除中国”的多边贸易体系。但是,美国重构贸易格局并没有切断两国互惠互利的经贸联系,只是在徒增贸易成本,降低全球福利水平。

保护主义破坏的是自由贸易规则。众所周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而不是补贴的结果。中国通过优化产业布局,长期研发投入,结合国内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了综合性的竞争优势。然而,美国却一边给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一边加紧封锁与制裁。58日,提出法案,管制人工智能模型出口;59日,将37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更别说明显歧视性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以及被世贸组织裁定违反规则的臭名昭著的301条款。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噪所谓“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加剧世界分裂。

保护主义维护的是单极霸权利益。美国一直在谋求霸权、维护霸权、滥用霸权,保护主义是其维护经济霸权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80年代,为消除日本经济威胁,美国用胁迫手段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沉重打击日本经济元气,日本此后进入“失去的三十年”;数年前,美国采取“长臂管辖”等种种手段“肢解”法国制造业代表性企业阿尔斯通,最终导致其主营电力业务被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2018年,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如今,美国故技重施,一边高举绿色发展的大旗,一边却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给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鼓吹“丛林法则”,“餐桌理论”,赤裸裸地展现出无赖与霸道的本质。

美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强劲时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要求其他国家开放本国市场,经济低迷时则开始推行保护主义。做“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这既不道德,也不可持续,最终殃及的是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历史反复证明,对抗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谁也保护不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搞霸权霸凌,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福祸相依,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赢共赢才是发展方向。(田赟宗)

 

【责任编辑:王辉】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