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戏曲文化故事
孙宜学
2024年07月08日

中国传统戏曲充分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其中就包括其世界性。人类文明世界迄今有三大戏曲文化,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至今只有中国戏曲仍在推陈出新,主动作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持续以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以其中所包蕴的中国艺术观、价值观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生命力。中国戏曲剧种丰富,起于乡野街巷,遍地开花,“凡有人烟处,即有弦曲声”。中国戏曲,一形成即如雨后春笋,节节延伸,代代传承,而且如水柔软,适应不同的时代,在融入时代文化潮流的同时,滋养观众的艺术审美习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始终保持着热气蓬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和平性。中国戏曲的基本主题是扬善除恶,向善而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睦邻友好,家庭和谐,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如《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铡美案》《五女拜寿》《锁麟囊》《刘巧儿》等。这种天下太平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精神在戏曲艺术中的具体呈现,是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基础,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戏曲走出去,就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世界观的生动体现。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和谐性。中国戏曲剧种丰富但主题一致;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歌舞文武,雅俗谑谐有机融合;男女互扮,生旦净末丑,共聚一堂;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数百种戏曲“各美其美” 又“美美与共”;传统戏曲、现代戏曲、改编戏曲、翻译剧本融会贯通,新新复新新……中国戏曲元素以丰富的多样性统一表现中华文化统一之美、和谐之美。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传播性。中国戏曲生于民间,却可登于庙堂。既如春来野草,又如冰雪梅花,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起,落地生根,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就能春风吹又生,这是中国戏曲自生的传播能力。因此,中国戏曲走出去,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传播自身的这种生存发展能力,而这种传播能力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优秀品质之一。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故事性。中国戏曲之美,既在形式,包括服饰妆容、扮相、唱腔和伴奏等,也美在故事。只有形式与故事性“美美一致”,中国戏曲才能吸引人、打动人。中国戏曲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如三国戏、水浒戏、红楼戏;或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或侠义公案传奇,如隋唐英雄戏、杨家将、包公案等。这些题材本身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性,经戏曲改编后,与美轮美奂的戏曲表演艺术结合,使故事的感染性和传播力更强,更持久,入耳入心,回味无穷,成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国际性。国有国界,艺术无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既取决于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度,也根基于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和艺术性。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智性和美感两方面都能跨越国界——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跨越时空对话——从而给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渴求正义、追求美好的人们带去人间正道,世间大爱,并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历经沧桑,相信未来,创造明天。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自觉性。中国戏曲本身是一个自觉的自生系统,自具与时俱进的特性。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局限性,甚至被视为中国封建落后的代表形式而被革新甚至要被废除,但中国戏曲依然固本创新,自我革命,从而成为世界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创新的引领者,世界艺术的反哺者。这种自觉性,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一致,也因此使中国戏曲能自觉承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中国发展的这种同步性,又使中国戏曲始终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而更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性。

中国戏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超语言性。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一个瓶颈,就是戏曲语言的翻译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戏曲语言佶屈聱牙,韵味醇厚,中国色彩浓厚,特别是唱词和念白,都很难通过翻译准确达意传神,这种主观性认识实际上更多出于非戏曲从业者、翻译者的误解,出于没有准确理解中国戏曲艺术与世界戏曲艺术的同质性,即戏曲艺术主要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而非叙事艺术形式。表演艺术有时是不需要语言的,或者说语言并不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基于对外传播目的的中国戏曲演出,获得审美认知是首要,然后才是理解戏曲主题。但大多数初次欣赏中国戏曲的外国观众,并不关注戏曲的内容,而只要觉得赏心悦目,获得美的感受和享受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第一步,是以艺术之美征服海外观众,让他们从美的形式起步,对中国戏曲产生兴趣,进而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中国戏曲的叙事风格和核心内容。中国戏曲的这种超语言性,也是中华文化都具有的特性。中华文化走出去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应过多纠结于以让外国观众、读者完全理解为目的的翻译的准确性问题,不应过多纠结于翻译和传播内容的“高大全”,而应一心对戏曲特有的艺术之美精雕细刻,同时翻译介绍欣赏中国戏曲的关键技巧和角度。 

总之,作为中国走向世界所依托的最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戏曲在话语表达、故事结构、传播形式等方面都自成体系,虽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的地的语言、文化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可以完整地翻译成外文,但任何翻译都不能代替原汁原味的中国戏曲本身。也就是说,中国戏曲走出去,必须考虑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审美习惯,但不能以海外观众为中心,采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方式,那样只会导致我们手足无措,疲于应对,资源浪费,而又达不到持久有效的传播效果。只有将完整的中国戏曲作品展现在外国观众面前,才能使中国戏曲成为世界戏曲百花园里的“这一个”,才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文化成果。 只有这样,中国戏曲才能推动世界各民族艺术形式都能以世界为大舞台,尽情展现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元素,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