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新中国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始终坚强依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精气神。
中华礼仪天、地、人无所不包,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正、平和的哲学智慧,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蕴。《礼记》中讲述到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革命文化伟大精神也对当今的我们有着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国家乃至个人方方面面的哲学智慧,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治国理念、处世之道以及理想精神,从中华民族血脉中汲取强劲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
如今,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和渗透,如何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提升自身文化建设成为当今中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攻坚难题。当前一些现象引起人们的深思,例如“洋节”的爆火、过度追捧国外产品、盲目热衷国外品牌……这些带有“崇洋媚外”色彩的行为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面临如同攀登陡峭悬崖般的挑战。
文化自信始终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坚定走文化自信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幅壮美画卷,有着数不尽的哲学智慧、讲不完的英雄事迹、道不完的沧桑历史。在历史和岁月的沉淀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纵观这幅厚重深沉的文化画卷,我们应该让自信之花开在华夏大地的沃土之中。
培养和提升文化自信要积极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巍峨壮观、秀丽多姿的山脉,其中蕴含着无数的瑰丽珍宝,其博大精深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来说,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礼治”与“中庸之道”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谦逊有礼的民族性格。道家所提出的“道法自然”与“上善若水”观念则为我们解答了何为宇宙根源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相处之道。法家所提倡的“以法治国”与“富国强兵”的思想也为现代法治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导和方法论。
中华优秀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映射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中的剪纸、刺绣、陶瓷等也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外形而驰名中外。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既是必然之举也是大势所趋。
培养和提升文化自信要全力推动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化,乃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创造和凝练下来的文化形态,以“革命”精神为核心要义和价值导向,深度凝聚着党的根本宗旨与神圣使命,为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革命文化蕴含着民族尊严置于个人之上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蕴含着改革开放、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要做好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和规划,使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得以延续。把红色基因视作我们构筑文化自信的关键源泉,让革命文化在新征程中发挥时代价值。
培养和提升文化自信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熔铸于我们党率领人民持之以恒奋斗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之中,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号召力,从价值观层面把握文化,推动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积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优秀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让国家的繁荣昌盛彰显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力量。
在社会舆论的引导方面,媒体应发挥积极的传播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挖掘那些彰显爱国情怀、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典型事例,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与传播,使民众在信息洪流中能时刻接收到正能量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培养和提升文化自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深度变革,与时俱进地紧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全新态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呈现出愈发迅猛的加速演进态势之际,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5D等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文化创新效率的提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技术的支撑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多元创新、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业态。应当以推进文化数字化、文化产品精准化为着力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智能化转型,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新憧憬和新期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呈现出紧密交织的态势,文化的交汇与争鸣日益频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文化传播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海纳百川、包容四海的气度吸收和借鉴优秀的世界文化,积极向全球阐释与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大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及其所包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入理解与广泛认同,持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与影响力,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稳健前行铺设更为坚实的道路,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
作者马冬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罗红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