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白宫拟对华关税减半,中国回应不会在威胁下谈判。特朗普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围堵中国经济外循环和肢解中国产业链。美国发动所谓歼灭战,同时绞杀东盟多个成员。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贸易战同时给中国提供了难得战略机缘。在可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预计将系统正向影响周边,以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宗旨,打造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亚洲模版。
中国-东盟地缘优良 域内成员共享发展理念
东盟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是中国走向深蓝、奔赴全球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马来西亚关丹港一路北上直抵中国北部湾,山竹、榴莲等多品种特色果蔬与中国化肥和物美价廉日用品取长补短,繁忙了两国交往航线,更延展了两国人民生活和文化交流空间。中马推动“两国双园”建设,去年贸易额创历史最高至2120亿美元,中国成为马国最大贸易伙伴。
柬埔寨是首个与中国签署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国家,两国共同打造工业走廊,丰富“钻石六边”。拥有202家企业的西港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标杆,金港高速及中柬扶贫示范引入中国经验。中越互访频繁,民间往来处于历史活跃阶段,社会主义邻邦情谊固化了反对单边及强权信念。中越14日签署人工智能、海关检疫及农产品协议45项。中越供应链日趋紧密,从数字兼容到基建对接,从要素流动到制度协同共建。
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泰国及印尼均未幸免。新加坡对美赤字高达300亿美元,靠贸易生存的小国仍被加征关税且以10%为起征点。
亚洲人口40亿,自给自足并不难。美国关税政策急躁冒进,破坏全球市场机制,亵渎美国国际信誉,但为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聚合灵感及发展理念。中国是东盟最大中间投入品供应国,亦为第二大外国投资源。与中国抱团取暖可减少外来风险。RCEP有望有效减少关税壁垒制度性障碍,营造包容可持续区域经济圈,探索多边框架下建设区域供应链,通过多种机制协调和完善,促进经贸域内良性循环。
中国蓄势异军突围 西方裂变东方登场
关税战中短期冲击中国外贸,长远视之中国却拥有主导新多边贸易体系条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亚当·波森(Adam S. Posen)4月9日于《外交事务》撰文指,特朗普认为美国是贸易逆差国,因此更多受益于贸易战。但《华尔街日报》却指出,“并非所有人都坚信美国最终占上风”。《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亦感叹,“我一生中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担心美国明天”。
美财长贝森特14日谈及中美“脱钩”风险,他不认为中美经济有理由切断,反而有可能达成“重大协议”。特朗普自诩“让美国再次伟大”,但国内民意并不都认同,过半民调显示民怨沸腾。美方即便主动妥协,中方对美国信用的忧虑已经强化了中国决意亚太经济一体化构建意愿。
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加剧裂变。南美、西欧及亚太忙于整合逆全球化所衍生的本地区无序与混乱。全球经济东移,欧洲很难再步美国后尘,而料将深化欧亚经贸关联。亚洲作为全球未来经济一体之中坚,直面美国高墙壁垒及亚洲整体利益,正凝聚共识、加速产业链分工并分解经贸被阻风险,减缓关税冲击,深化自贸协定3.0,完善RCEP落地方案。
全球意义上的共同市场,囿于对立意识形态及不同价值观,乃至美国干预和强权,政治经济学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所谓规则不一致及价值观迥异,令区域经贸支离破碎。美国经济与“非美经济”经纬清晰可见。南方国家及区域成员基于共同利益下不同力量的捆绑与凝聚,既自成体系又强化竞争力,形成新形势下区域经济新格局以共同抵御地缘政治和阵营对立,维护南海稳定,发展蓝色经济。
吉隆坡智库报告《REC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面旗帜。中国汇入东盟大市场冀尊重主权治权、包容差异、平等协商、合作务实,推动规则、规制及管理兼容并举,减少各国资源要素流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完善碎片化贸易规则框架设计,并扬弃早期协议之繁冗规矩。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乃至硬件设施宗教文化的参差或迥异,以最大化利益为宗旨,将安全风险与政治分歧降至最低。
英国首相斯塔默认为全球化已结束并进入新的时期,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却坚信这只是全球化一个周期的终止。“若全球化指向商品、服务和人员跨境流动,那么,我们正进入全球化亚洲阶段”。西方集团分崩离析,大西洋地区亦在快速倒退。新加坡李显龙论及TPP时亦称,即使没有美国,其它国家仍有公平机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由于美国的离开,亚洲贸易流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劲。
政治考量挑战巨大 完善构建道路漫长
做大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既有天然环境又有物质基础,更有以中国为背景、抓住历史机遇建构共同体信念的参与。然而,做大亚洲,离不开全球经济体可持续参与。基于欧洲安全,英国首相斯塔默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正在靠近并冀望北约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特朗普退群及北约“脑死亡”趋势未逆转,但“欧美基因”、价值考量及自身利益终究未必令欧亚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升温,而合伙觊觎美国“传统西方”似乎亦不太现实。
高质量亚洲区域经济体并不符合美国全球利益,并与“英美澳安全联盟(AUKUS)”和“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阻碍中国与东盟合作伙伴关系机制相悖逆。为应对外部干预和全球不确定形势,经济体的建立抗衡全球化逆潮,促成应对金融危机的稳定机制,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中间品、价值链及服务贸易,助力成员国之间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完善与升级,为中国向域内国家输出知识、技术与资本提供便利。
中国仍待扩大对东盟单边开放和服贸壁垒单向降低。强化职业技能、清洁能源及非物质文化软联通,降低市场准入,提供便利签证,使弱小成员亦有获得感;港台优势及湾区纵深的发挥,广西、福建及广东海洋民俗、移民传统尤其海南自贸区政策助力搭建更多“双国双园”多功能创新试验区。中国产业效应带动上下游衍生新产业及基础设施硬联通。铁路贯通、河道疏浚便捷人才和物流。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已获正向效益。
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15日以“为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智慧”为题在新加坡举办思想亚洲论坛,提出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持续推动亚洲范围内自由贸易;当国际体系不确定性上升,中国要成为确定性并提供稳定预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教授Alfred Schipke亦云“人类发展将进入新进程、历史变迁料会即将发生,倘若中国消费者能够在长远取代美国消费者位置”:此乃时代使命,亦或不啻中国-东盟之责任。
结语
70年前万隆会议29个亚非国家领导人首次聚会,确定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建构平等包容新规范和新秩序,避免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阻碍国际关系可持续发展。全球南方的历史实践佐证了区域国家家园构建当属必然。世贸体系成立仅30年,美国政府即对全球发起贸易战。发展中国家自主性与发展权诉求迫切需要区域协同,携手多边,在不确定国际环境下应对强权集团,从而推动世界共同体健康构建。
原载于4月23日台湾《中国时报-中时新闻网》,原题《中国-东协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内容作者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