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中国青年如何具有全球胜任力
孙宜学
2025年05月07日

全球胜任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迈向世界舞台的关键能力,融合了多元文化理解、跨文化交流、全球议题解决等能力,包括思想与观念、知识与技能、实践与行动等方面的素养。全球胜任力使中国青年可以更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世界更客观真实地理解中国、热爱中国。

语言能力。中国青年至少应该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首选世界性语言英语。应能准确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所代表文化的特性,如法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体现了法国人的浪漫、严谨的逻辑思维等文化特性。只有理解了外语的这些深层内涵,才能准确地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商务谈判等深层次沟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融入世界主流,避免语言陷阱,主导交流方向,保证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尊严、中国利益。

文化知识。中国青年要做世界青年,就要多读书,好好读书,从而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节日,了解各国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民族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文化禁忌;熟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知道当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了解全球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中国等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等,这样才能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或在国外生活时取长补短,知己知彼,更容易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友谊。而在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业机会或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才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在规范且合理的范畴内实现既定目标。

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中国青年必备的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认知方式,强调以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视角理解世界,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客观公正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并引导世界客观公正观察中国、理解中国。为此,中国青年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跳出本土或国家中心主义,分析问题时不孤立看待局部,而是关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相互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国际冲突,如贫困、疾病、人权等,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与行为逻辑,认同自己全球公民的身份,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积极响应全球环保倡议,重视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合作的可能性,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参与国际志愿者活动,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文化交流技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青年是世界青年,走进世界是当然,也是必然,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是常态,因此必须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风格,掌握相对应的沟通技巧,因地制宜,因时循势,灵活切换,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冲突。中国文化重含蓄、内敛、委婉、沉默是金,表达观点和意见时一般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采用比较隐晦的方式,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段来传达信息,以避免冲突和尴尬,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西方人的沟通方式通常较为直接,习惯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直接性,沟通效率高,直奔主题。中国人的交际方式一般适用于比较稳定的国际关系之中,在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渠道时,却往往会慢半拍,错失良机。为此,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中国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技能,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该含蓄时含蓄,该直接时直接,掌握交流主动权和议题设置权,在国际交流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时间和空间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具有一定的弹性,迟到几分钟可以理解,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但在商务和政务场合,对时间的要求特别严格。中国人的时间效率高,常常恨不能生出十只手,同一时间可以处理多件事情。在西方国家和受西方影响的国家或地区时间观念普遍较强,将时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商务活动和社交场合中非常注重准时,迟到是不礼貌的。因此会提前安排好日程,按照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活动,同一时间段内专注于一件事情。

中国人的空间概念相对较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身体距离可以相对较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拥挤的场所,大家挤一挤没关系,身体短期内“亲密”接触还都能容忍。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界限更不严格,家庭成员之间共享个人信息和生活空间是家庭和谐相爱的标志。但在西方国家和受西方影响的国家或地区,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人与人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社交场合中,不熟悉的人之间会避免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在家庭中,也会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空间,孩子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和隐私。

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受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为、决策首先会考虑对集体有何影响,集体主义优于个人主义。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善于从整体观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辩证统一关系思考整体与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非常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善于从宏观看微观,有大局观。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权利,个人的发展和利益被放在重要位置。在思维方式上,更注重逻辑分析和线性思维,习惯于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解决,追求精确性和确定性。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碎片满天飞,中国青年要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能精准捕捉正确的信息,透过繁复的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冷静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真假难辨的语境下能一语中的,揭示真相,清人耳目,确保客观公正。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国家媒体和学术渠道传播的观点时,甚至包括对中国的污名化和抹黑,中国青年要能够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潜在的偏见,并能基于真实的数据和案例予以澄清甚至驳斥。以科学理论反伪科学,以确凿数据反信口开河、道听途说,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前沿理念,在全球背景下提出解决全球难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的创新方式、解决方案等,贡献中国智慧。

数字素养。在人工智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中国青年应自觉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场景,理解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潜在影响。能解读数据背后的逻辑,如通过图表分析趋势、识别数据偏见,并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能熟练使用AI辅助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关注AI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能够识别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内容,掌握密码管理、隐私保护等基本技能,警惕网络诈骗和数据滥用。数字素养的本质是“驾驭而非被驾驭”。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这种能力既是生存技能,更是保持人性价值与创造力的关键屏障。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虽然有语言文化的差异,彼此有偏见存在,但奔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的愿望是一样的。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共同点,中国青年要牢牢树立全球责任感,立足中国,走进世界,服务世界,胜任全球发展责任,推动全球和谐发展。“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世界的希望,就在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外青年身上。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