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孙宜学
2025年05月08日

中国故事走出去是要在多元文化差异中寻求统一,通过平衡、包容、共生的方式实现跨文化传播交融的最优效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又要在差异中建立共识,最终形成“和而不同”的国际传播生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不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存、融合和共同发展的,不同文化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实现和谐共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共生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保证,为处理跨文化关系、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框架。中华文化自有“和合”思想传统,始终倡导和谐共生理念,崇尚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处,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借鉴而非对立,追求包容、协调、共赢的价值观念,强调和谐、协调、融合与统一,既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广泛应用于政治、伦理、艺术等领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的关系。只有坚持主体性,我们才不会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了“讲中国故事”的立场和根基。民族文化的根基不稳,没有文化自信,在讲民族故事的过程中有时会被“反吸引”,会放弃本民族文化,而追逐听者的文化,从讲者变成了听者,失去了主体性。世界上这样的例子已有不少,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主体性,充分进行“文化转译”,将中国概念转化为国际通用表达,或弱化语言障碍,用视觉符号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实现跨文化共鸣。在立足中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故事中的世界性即普适性价值观,让中国故事为听者爱听、易懂。

坚持文化主体性并非唯我独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娱自乐讲不好中国故事,实现不了中国故事全球化,中国故事只有在全球充分在地化,才是世界化,统一的中国叙事不可能适应国别区域差异,不同国家想听的中国故事不同,理解和接受习惯不一样,所讲的中国故事的内容和讲的方式就得有区别,就要精准,就需分众传播,如对非洲讲“中非合作共赢”,对欧美讲“中国新能源技术”。同时要借鸡生蛋,邀请本地人,尤其是流量明星、青年偶像参与中国故事的本土传播,淡化“中国”标签,突出中国产品的本土适配性,如华为的海外广告用本地明星代言,奇瑞、哈弗汽车在非洲的热销,实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产品的海外双赢,都是中国故事成功落地的典型案例。

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往往是我们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开场白或自信基点和心理基础,这是事实,但要让人听进去你的故事,就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有对象意识,要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想听什么,能听懂什么,遵循简约主义,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讲中国故事要注重科学性、逻辑性,“眼见为实”,不能过度强调中华文化传统观念,而是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生活中的具体呈现,能吸引他们能像甲亢哥那样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当代活力,不必具体讲述其中哪些是传统,哪些是当代,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早已浑然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以当代中国故事体现传统中国的生命力和开放性,既能连接历史,让外国听众看到“古老中国”的身影,满足他们对传统中国的期待,更能联通未来,让外国听众看到“当代中国”的将来,推动他们客观接受未来中国的发展,使他们的中国形象建立在“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三维立体叙事基础之上,客观而真实,从而减少误读和曲解,实现我们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目的。

历史议题相对偏严肃,当代议题相对偏轻松。我们不能因为历史议题相对严肃就不讲,也不能因为当代议题相对轻松就多讲,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严肃就严肃,如立场问题、底线问题、价值观问题,决不能迁就听众喜好,丧失民族尊严;而对生活化议题,如时尚话题、审美话题、习俗话题等非原则性话题,则尽量知己知彼,用大众化、无差别化的世界性符号,以动画、游戏等轻松活泼的方式,以共创共情方式,使中国故事的硬核软化、艺术化、AI化,在平等交流中实现中国故事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潜移默化推动中外文化互鉴共荣。

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关系

官方叙事反映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立场、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对自身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手段。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必须坚持以官方叙事为主导,通过筛选、整理和呈现,传达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机构、组织要立足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发展成就,利用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官方新闻发布会、领导人讲话、政府网站、官方媒体等渠道,借助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了解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推送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世界价值观,有序引导国外受众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形成真实的中国认知,塑造准确的中国形象。

官方叙事要发挥主导作用,就要科学制定讲述中国故事的顶层规划和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包括鼓励国内外民间力量、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形成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外互动互补的中国故事传播机制,采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受众心理,使中国故事传得出、融得进,可信、可敬、可爱,引起世界共鸣。民间叙事可以充分挖掘民间智慧,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合力,实现人人传播的生动局面。民间叙事可以实现全视角覆盖,多角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元素和世界元素,基于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利用国内外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及时、直观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以个体故事体现民族精神,用普通人故事承载国家发展成就,增强中国故事的可信度,且使世间凡有人处皆有中国故事。

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要辩证统一、一体并进,不能此消彼长、顾此失彼、非此即彼,即既不能以官方叙事覆盖民间叙事,也不能以民间叙事消解甚至消弭官方叙事的影响,而是应分工合作,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只有以官方叙事为主力,进行普灌,以民间叙事为助力,进行滴灌,相互结合,不留死角,才能既准确传递中国价值观,又避免主客观误读甚至抵触,以及浅层次娱乐化表达,直接回应海外质疑,客观讲述中国。

当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矛盾统一体,是各种关系的对立统一,回避矛盾就是回避这一客观事实,就是闭眼不看现实世界,这样如何能向世界讲好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消除矛盾,而是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官方与民间等等的对立统一中,因时因地因人找到主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寻找最优解,找到最佳平衡点,进而调整叙事重心,灵活切换叙事策略,讲准讲透,入耳入心,最终实现“中国话语”与“世界听懂”的辩证统一。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