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搭建一座座基于共同价值的桥梁,以中华文化的和谐观传递“共享发展”而非“文明优越”的立场,推动世界各国文化通过各自的世界化实现全球的和谐共荣。因此,坚持和谐传播观不仅是传递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逻辑是“以礼致和”。但中国人所追求的和谐并非静止的状态,更不是天然存在的无矛盾真空,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调节实现的动态平衡。“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指出“天道”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如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从而推动事物在一定的规则内发生变化,在变化中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协调、和谐。也就是说,真正的和谐是承认万物各有其性,也就是承认万物之间、万物自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前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论语》所说的“先王之道”,就是遵循了这种“天道”,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并能以“礼”化解矛盾,使差异共存而不冲突。但若凡事都只为和谐而和谐,就违背了事物矛盾中和谐的本质,即“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有经过“礼”的秩序、约束达成的共生共荣,才是真实的和谐。朱熹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严而泰,和而节。”“礼”即天理,是“天地之序也”,是自然规律。矛盾中的和谐是自然规则,人也应遵守这个“礼”,才能真正得到和谐幸福。矛盾与和谐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人要去将它们发现并呈现出来,然后去推动矛盾向和谐转化,这就是“礼”的目的。
“乡愿式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没有真正的道德原则,只是一味迎合世俗、讨好众人。“乡愿”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坚定立场,表面上与人无争,实则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虚与委蛇。以这种“乡愿”态度和方式营造的和谐并非基于真正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认同,也不是建立在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各方面都不坚持原则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和平与融洽,营造一种看似和谐的氛围,往往忽视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或者对矛盾和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这种和谐本质上是脆弱的、虚假的,掩盖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本质是“敬”与“序”,明确反对“乡愿”式的无原则的和谐。坚持“礼”,就是尊重他者,就是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并共同支持对文化多元关系进行合理规范,而非为求表面和谐而放弃原则。文化交流中的矛盾,是文化和谐的一部分,只有“以礼为基”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以“礼”化矛盾,以“和”聚共识。
中华文化从不回避文明差异的客观存在,从来都承认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正视文化冲突,承认价值观差异、认知偏差,既强调共同利益,也坦诚面对全球治理中的分歧,有理有据、有礼有节,通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目前,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一体推进,因此与中国经济力量走出去的关联度高。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企业要主动融入当地文化习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以“礼”化解各种误解,尤其是资源、利益方面的矛盾,既不回避利益诉求,也不回避矛盾交汇点,不单纯追求经济“和谐”,而是主动以“礼”之规范化解利益矛盾,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坚持以“礼”为基础的传播伦理,“持之有节,春风秋霜”。对己,传播主体要加强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传播对象面前避免文化优越感,拒绝“文化霸权”,以“礼”的克制赢得信任,而非谋求文化主导地位。对人,传播主体要尊重他人,遵循国际传播的“公共礼仪”,遵守传播规范,尊重传播对象的接受逻辑。当传播对象对“中国模式”产生误解时,要以事实案例替代意识形态对抗,用“礼”的理性化解偏见,不能回避矛盾或情绪化回应。
两石相击才会产生火花,文化交流通过矛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而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和实生物”,即不同文化通过碰撞产生新价值。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和”,不是消弭矛盾,而是让矛盾成为文明互鉴的契机,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文化共振。世界需要和平,人类文明最终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延续、发展。中华文化的“礼和之道”超越了冲突,但并不回避矛盾,而是相信一切矛盾都可通过合“礼”的对话转化为互补资源。但“礼”需“义以为质”,和谐必须以正义为根基,不同文明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共同制定“和”的规范,在涉及主权、历史认知等核心利益时,中华文化绝不因求“和”而放弃原则。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在“礼”与“和”、承认矛盾与坚守原则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向世界贡献“致中和”的中国智慧,展现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坚持的和谐观,本身是要向世界传播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质既非妥协退让的“和稀泥”,也非强硬对抗的“零和博弈”,而是以“礼”的温度与硬度,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和谐,始于对差异的尊重,成于对秩序的共建,终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守护。这一理念,正是中华文化对当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独特回应,也是“和而不同”精神在国际传播中的永恒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