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民间故事
孙宜学
2025年05月20日

民间故事立足于文化传统,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代代相传,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分支。民间故事由普通民众集体创作、加工和传播,反映了特定地域、民族或社群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由不同讲述者在传播中不断丰富、改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向世界讲好中国民间故事,有助于从民间故事的世界性推动世界更客观真实地理解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

中国民间故事的共通性与世界本土化

民间故事的孕育、产生和传播天然具有泛在化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民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智慧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民间故事基本上都引人向善,教育人要勤劳、勇敢,根植于人类对爱、正义、生存与超越的共同追问,触及人性的根本。这些价值观代代相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故事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教文化,以及传统的民俗、艺术、历史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勇气、智慧的追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理想信仰,普通百姓面对生活困难、社会不公时的挣扎与抗争。中华民族的这些精神品质,承载着人类的共通情感与生存智慧,蕴含着跨越文化、地域的普世情感与价值,所以能突破地域与语言的限制,成为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体验,与全球受众产生深层共鸣。

中国民间故事的共情性与世界感染力

民间故事承载着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讲述和传承这些故事,人们能够找到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民间故事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勇敢与怯懦、智慧与愚昧等多面性,可以引发人们对人性中善良与邪恶、恩将仇报等现象的思考。民间故事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和经历,如爱情、亲情、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困难的恐惧和应对等……这些普遍的情感元素是民间故事能够引发共情的基础。

中国民间故事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再到文学名著改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这种丰富的内涵赋予了中国民间故事强大的感染力。中国民间故事更重视故事的入心落地,兼顾“如何讲述”与“讲述什么”的一致性,使故事如流动之水、浮动之风、文化之氧,在讲述过程中不断汲取、注入不同国家的文化活力,日新日日新,不知不觉从中国民间故事成为世界日常生活故事,不断提升感染力。

中国民间故事的共时性与世界同步性

民间故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方面,传统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的故事不断涌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精神。传统的民间故事被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动漫等形式,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同时,一些反映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等主题的新故事也在不断产生,丰富了民间故事的内涵和形式。民间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历时、共时传播能力,基于历史、融于当代,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广泛流传,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时代背景等因素发生演变,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都因此而更丰富,成为与时俱进、日新日日新的时代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汲取了儒、释、道等思想文化的精髓,以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营养,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教义。中国民间故事反映了世界人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挑战和希望,如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承载着复杂的社会记忆与人性思考,是理解人类共性、世界共性的窗口,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