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民族融合的文化结晶 ——辽阳城探古思今(中)
杨应森
2025年05月22日

图为雪花中的辽阳白塔。周丹 摄

中原汉族迁居辽东,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礼义文化,使辽东的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辽阳2300多年的历程中,鲜卑族、氐族、高句丽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曾先后统治过这座古城。白塔区文联副主席周涛对我说,现今土生土长的辽阳人,或许有许多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后裔。

图为辽阳博物馆。武熙航

但是,慕容、拓跋、耶律、完颜等少数民族姓氏,在今天的辽阳人口中完全消失。即使是作为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许多人也改用了汉姓。

少数民族改姓,既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崇尚,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内容,就包括改用汉姓;也有因政权更迭,为避难免祸、以求生存改用汉姓,如金灭辽、蒙古灭金后,契丹、女真人口改用汉姓;还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等自然原因,改用汉姓。

少数民族改用汉姓,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之一。同时,少数民族均改用汉姓而非其他,更表明中原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合的主流地位。

图为辽阳护城河一瞥。王殿洋

清晨,护城河畔,朝霞映照着辽阳古城中高耸的白塔,空中缭绕着广佑寺悠扬的晨钟声。汉传佛教与佛塔,本就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在辽东的辽阳古城,又融入了更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广佑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东北地区最早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重檐抱厦歇山式的大雄宝殿,殿顶脊无剑把的鸱吻,都表现出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

白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方丽艳告诉我,广佑寺前五门六柱的青石牌坊,建筑面积近1.15万平方米的大雄宝殿,长12米、宽3米、重达16吨的青铜铸造香炉、总高21.48米的释迦牟尼佛樟木鎏金坐像,都堪称的“世界之最”。

图为广佑寺广场开展文化活动场面。王殿洋

让我好奇的是,在广佑寺五门六柱的青石牌坊侧,竟然立有一尊丁令威驾鹤升天的雕塑。为官清廉、酷爱养鹤的丁令威,是道教中的神化人物。他的塑像出现在佛寺山门前,或许是为了表现“儒道释并存”的文化认同吧。

站在广佑寺的青石牌坊前,抬头可见高大的白塔。

据《辽阳县志》记载,白塔是垂庆寺塔的俗称,为1161年金世宗完颜雍为母所建的葬身塔。但现已发现的史料表明,“盖塔自辽所建”,其始建年代提前了200多年。因塔檐间立壁和塔身八面均涂有白垩,故称白塔。塔高70.4米,是东北地区最高的佛塔,也是辽阳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图为辽阳古城中高耸的千年白塔。郑

辽阳的老友、国际易学风水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分会会长戴泽源说,契丹民族尚白,故塔身均涂白垩;塔的建筑风格和槽沟砖滴水上的纹饰等,都符合辽代中后期密檐砖塔的典型特征。

在辽阳博物馆,我见到了多件辽阳古窑烧制的古瓷器。这些古瓷器采用来自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但器形和装饰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如辽瓷的皮囊壶,便于契丹民族游牧、迁徙时携带使用;辽瓷的装饰手法,多用刀刻而非笔绘,也反映了契丹民族粗犷的性格。

图为辽阳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郑华 摄

走在辽阳街头,不时能看到身着旗袍的女性。白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智博说,满族女性的旗装精致优雅,旗袍更是其典型代表,但旗袍并非源于满族、也非满族独有。早在先秦时期,汉族就有连体紧身的深衣,只不过因为适合骑射,旗袍才成为满族女装的基本样式。而现代的旗袍,已经逐渐脱离了满族文化的束缚,不仅是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国服,更成为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艺术品。

图为在广佑寺内市民们正在晨练。董文浩

“酉父癸”青铜簋,燕北长城的断璧(壁)残垣,汉魏古墓室的艳丽壁画,高耸的垂庆白塔和恢宏的广佑古刹,雄伟的古城角楼,文学巨匠曹雪芹和关东才子王尔烈的诗文墨宝,李兆麟将军与东北抗联各族将士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共产党人和各族抗日志士抵抗侵略者的铮铮誓言,民俗博物馆展出的风情民俗,街头女子身着的旗袍,都是各民族互融共生的文化结晶。

白塔区委书记孙善美说,正是各民族文化的互融共生,中华文化才能够延绵五千年,辽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才能够永葆青春。

图为平胡楼音乐喷泉。张鹏 摄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