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觉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眼睛的健康日益成为关乎个体生命质量与民族未来的重大议题。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眼日”,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六集科学纪录片《大开眼界》(分集《寻光》《除障》《迷雾》《暗地》《明眸》《无垠》),把中国眼科医学的辉煌成就和医务工作者的智慧贡献置于全球语境,以眼科医学为棱镜,折射出科技探索的锐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该片不仅系统呈现了人类认识、守护眼睛的壮阔征程,更以其深邃的立意、精湛的表达与多维的创新,展现中国科学纪录片“科技为体,人文为用”的情怀,还展现了总台纪录人的初心和以影像之力守护万千大众对光明的渴望。
一、彰显中国眼科医学辉煌成就,致敬人类寻找光明的征程
《大开眼界》立意高远深邃,超越了一般科普纪录片的“知识传递”层面,构建起一个融合国家战略、科学探索与生命伦理的立体价值体系:
紧扣健康中国,呼应时代命题。纪录片以“光明”为精神图腾,精准锚定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关切。第三集《迷雾》直面“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52.7%”的严峻现实,通过温州眼视光医院案例与上海云台小学“每日两小时户外活动”的实践,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策略转化为可视化的行动指南,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供了生动的社会注脚。对白内障、青光眼等致盲疾病的解读,如《除障》中姚克教授五万例手术,解除了五万多白内障患者的痛苦,则是对国家“防盲治盲”工程的影像呼应,彰显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深层使命。
中国方案叙事,彰显科技自信。纪录片系统性地将中国眼科医学的原创突破置于全球舞台中心,打破了西方技术主导的叙事惯性。《寻光》中,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教授和团队在仿生眼研究上最大的突破,是使用了先进材料仿生出感光细胞,这让他们在理论上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眼睛,世界首个立体人工眼球由此诞生。《暗地》中,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团队研发的人工光感受器的突破被誉为“视觉再生医学的里程碑”。中山眼科中心的AI筛查系统被国际眼科联盟列为“发展中国家防盲范本”。北大口腔医院的“颌下腺移植替代泪腺”术式,均为全球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暗地》中玻璃体切割术、黄斑疾病治疗等“中国技术”成为叙事主体。这种对中国科技主体地位的自觉建构与自信表达,重塑了科技传播的国际话语权。
致敬探索精神,烛照科学之路。纪录片以历史的纵深致敬医学先驱的勇气与智慧。《寻光》讲述了德国医生格雷夫是现代眼科医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了眼科手术刀,又称“格雷夫刀”。《除障》回溯从18世纪粗糙的晶状体摘除术到现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飞跃,尤其聚焦哈罗德·雷德利发明人工晶体的曲折历程;《寻光》缅怀传统针拨术并发症导致的悲剧,对比现代微创技术的进步。无论是王文吉教授在玻璃体视网膜外科创造了多项第一,还是雷德利83岁植入自己发明的晶体,这些叙事都超越了技术本身,升华为对“医者仁心”与永不止步的科学精神的崇高礼赞,照亮了人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永恒征程。
二、以科技之光点亮人文情怀,硬核叙事融入健康中国创新实践
《大开眼界》的卓越之处,在于其成功弥合了科学理性与情感共鸣的鸿沟,通过多重亮点构建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观影体验。
硬核而有温度的故事。纪录片始终以“人”为核心,构建患者故事与医者担当交织的情感双线。我国眼科医务工作者深入研究“70%干眼病因睑板腺缺油”现象,千方百计为患者消除痛苦。第四集《明眸》中,重度干眼患者杨永红“10岁起无泪”的痛苦经历,与颌下腺移植术后“重获流泪能力”,纪录片具象化呈现了“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生命守护”的本质。《无垠》聚焦全球首例全眼移植手术,冰冷的仪器数据显示“视网膜光反应”的瞬间,与患者家属“看见光明”的炽热期盼形成强烈的情感对冲,让观众深刻体悟科技进步背后沉甸甸的生命重量。这种个体命运的深度嵌入,使硬核科技叙事始终流淌着人文关怀的暖流。
“螺旋解构”打破线性窠臼。系列片开创性地采用“临床案例—历史溯源—前沿探索”的三段式螺旋叙事结构,赋予抽象科技以血肉与脉络。《除障》以印象派大师莫奈饱受白内障困扰的艺术生涯为动人引子,巧妙串联起戴维尔的手术尝试、雷德利的晶体发明狂想,直至当代飞秒激光技术的精妙应用,将200年眼科史凝练为一部跌宕起伏的视觉史诗。《迷雾》则从高度近视患者袁大姐的视网膜裂孔危机切入,追溯双生子遗传研究的科学线索,延伸至脉络膜缺血机制的前沿探索,实现了从个体病痛到科学本质的纵深挖掘。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科技纪录片平铺直叙的局限,使知识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中自然流淌。
践行媒体责任,彰显时代担当。《大开眼界》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精心设计了“知识普及—行为引导—社会参与”的价值闭环,使纪录片成为推动公共健康治理的“影像行动”。《迷雾》创造性地将“远视储备”类比为“视力存款”,将“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的医学建议转化为家庭可操作指南。《明眸》提供“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自我检测方法。片中反复出现的“社区筛查”“学校防控”“家庭监测”场景,为构建“政府—部门—家校—社会”联动的眼健康生态提供了具象化方案。这种将科技叙事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彰显了主流媒体强大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三、创新表达:跨界融合与范式突破,引领科技纪录片新境
落实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和“满屏皆精品”的要求,《大开眼界》摄制组拍摄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等十多家以眼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专业眼科医院,还拍摄了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采访了30余位眼科及相关学科专家,在内容、技术与价值层面的系统性创新,打造科普纪录片精品。
跨界知识融合,拓展认知维度。系列片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医学、生物学、进化论、材料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有机交融与相互阐释。《寻光》将5.18亿年前澄江生物群的眼点化石遗存,与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团队研发的仿生复眼追踪无人机并置,通过“自然进化—人工创新”的蒙太奇,揭示科技发展仿生自然的哲学逻辑。《无垠》则将计算机视觉原理与人类视网膜传导机制进行类比,使“婴幼儿AI筛查系统”的技术内核变得通俗易懂。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的认知深度与思想锐度。
技术赋能叙事,呈现视觉奇观。《大开眼界》将前沿技术AI和VR等转化为叙事语言与情感载体。显微摄影与高精度三维动画的“复合表达”成为其标志性视觉奇观。如《暗地》视网膜感光细胞捕捉光子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被三维动画拆解为“纳米线森林捕捉光雨”的壮丽景象;0.4毫米玻璃体切割器械的操作,在显微摄影下犹如“机械臂在浩瀚眼底星空中的精密舞蹈”。《明眸》将睑板腺分泌脂质层类比为“给角膜刷一层防护油”,干眼患者的泪膜破裂则以“蓝色荧光屏上黑色裂纹的瞬间蔓延”直观呈现。这些充满想象力与艺术美感的表达,使最尖端的医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降低了认知门槛,提升了科普纪录片的审美体验。
融媒体传播。除大屏播放,还在央视纪录、央视频等平台播放精彩预告、短视频系列和精彩片断系列,将专业纪录片解构为碎片化传播,其中《大开眼界》姚克医生做白内障手术的短视频近300万播放量。此外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商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号等,不断引爆话题。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瞭望周刊、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给予积极评价和赞扬,荣登蓝鹰纪录片综合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
总台科学纪录片《大开眼界》是一曲献给人类探索勇气与医学仁心的颂歌,是一幅科技照亮生命、人文守护希望的时代画卷,更是中国纪录片人以创新之笔,为科技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书写的璀璨篇章。这束由科技与人文共同点燃的光,终将穿透荧屏,照亮公众认知,深植于社会行动,为守护人类最珍贵的“心灵窗口”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