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句话在我这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阿拉伯人心中,绝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一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中国发展图景的真实写照。
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家。而对我来说,中国更是一部正在不断续写的“现代史诗”,它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一个国家,只要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对外开放,就能创造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亲历变革:中国速度与温度并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的是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百业待兴的现实。而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铁纵横、城市崛起、互联网普及、科技飞跃,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深深感受到改革不只是政府的战略选择,更是人民日常生活的改变。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城市市场化机制建立;从吸引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到鼓励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这些年,中国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节奏上,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我曾在深圳感受过创业者的激情,也在贵州见证过脱贫村庄的崛起。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是改革的推动力。开放则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中国。无数外资企业、外国专家、国际学生都在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开放不是放弃,而是更自信地拥抱世界
很多人以为开放意味着被动接受,甚至妥协。但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我明白,真正的开放是在保持自身道路、文化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主动与世界交流合作。
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中国不仅在“引进来”,更在“走出去”。这种开放是互利共赢的,是尊重差异的,也是面向未来的。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并没有盲目模仿西方模式,而是走出了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态度,让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验值得世界借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作为一名阿拉伯国家的媒体人,我常被问到:中国的成功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我总是回答:中国的发展经验或许不能直接复制,但它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靠一代代人持续不断地改革,勇敢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中国的经验极具借鉴意义,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全球化挑战、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和开放胸怀。
改革不停步,未来更可期
如今的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改革不再只是“破旧立新”,更是“优化升级”;开放也不再是“引进资源”,而是“输出智慧”。
作为一个外国观察者,我由衷地敬佩中国这条长期主义的改革之路。我相信,一个始终保持改革姿态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一个永远拥抱世界的民族是拥有未来的。
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但正是这种“不设终点”的信念,让中国始终走在了世界舞台的前列。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籍专家 王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