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城市,蓊蓊郁郁地,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伊通河由南向北,仿佛一条神龙,缓缓穿过宁静秀美的长春平原。
沿河杨柳参天,远近凉风徐徐,即便是正午,游人也可以怡然自得地漫步河堤之上,仿佛一叶扁舟,轻轻飘过芳草萋萋的绿洲,飘过堆堆朵朵的白云,飘过匆匆的过去与缓缓的未来。
满眼的草木都是翠绿翠绿的,连绵的大树又仿佛被涂上了膏脂,叶子是厚厚实实的,对着阳光举头查看,就像是润泽又充满灵气的碧玉。蒸腾的炎阳之气,与草木的清芬相互杂糅,在人的毫发上飒飒地流淌。
风景的盛大,生命的蓬勃,此时的长春最是好看。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这时候被称为小暑。从字面看,上日下者,意即天下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所以一看到这个字,让人立马就跟“热”联系到了一起。
古人总结道:“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大暑的日子,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据全国地面气候资料显示,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
今年的天气更是有些特别,小暑来临前的一周左右,长春地区持续高温,气温一直在36度上下,比每年的三伏天还要闷热。同夏至相比,小暑节气的白天开始变得越来越短。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古人观察这个节气的半个月物候,总结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唐代诗人元稹是这样描写小暑的:“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这首诗和小暑“三候”中的三个元素都有呼应。温风是相对凉风而言的,到了小暑节气,大地上不论早晚,不再有凉风拂面,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热浪的夏日熏风。
这个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纳凉。正如《诗经》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这里所说的八月即指农历的六月,也就是小暑节气的时候。
这时,老鹰也因为地面气温太高喜欢在清凉的高空活动。今天早上看新闻,河南发布重大高温灾害预警,局地温度超过40度。武汉出现鸟类中暑的现象,近日接受的中暑动物数量同比激增300%,其中鸟类占比达65%。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养生。《黄帝内经》:“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暑气与风、寒、湿、燥、火并称“六淫”,也称暑邪。《黄帝内经》还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高温炎热天气也会使人因此得病,这就是“阳热大盛,寒不能制”,导致中暑。
除邪气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指的是通过药物等手段,消除这些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这邪气就包括暑气。可见不论冬夏,人参都是养生进补的佳品。
早些年全国高考的时间,是在七月份的七、八、九号三天,节气正好刚进入小暑,天气十分炎热。北方的考场又普遍没有空调设备,甚至连电风扇也没有,用挥汗如雨来形容考生的状态并不为过。我记得当年每考完一个科目,手心里全都是汗,有时甚至担心弄湿了考卷。后来国家把高考时间改在六月份,错过了一个节气,应考的学子们比我们那时幸运多了。
进入小暑节气,学校很快就要放暑假了。这个阶段是一年中身体阳气最盛的时候,但因为人更容易出汗,消耗比较大,也会有损阳气。因此这个时候也要格外注意保养身体,与自然相协调,切不可一味贪凉,影响健康。
民间素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冬天石头冰冷,寒气逼人,久坐上面容易使寒湿侵入体内。而夏天气温高,树木散发潮气,坐在上面人体吸收湿气,容易引发风湿、关节炎、湿疹等疾病。这个阶段,因为天气原因会导致食欲不振,很多人会因此变得消瘦,谓之“苦夏”,因此要注意调理饮食,多吃清淡食物。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无论南方和北方,这个时节都是比较难熬的,人们经常会祈求天降大雨,带来清凉。
文人墨客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寻找精神上的惬爽,比如唐朝诗人李频的诗句:“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诗人以无上的法力转换了时空,落笔如烟,氤氲成画,仿佛创造一个个清凉世界。
小暑虽然炎热,但诗人的境界里,禅心清净,自带凉爽。
在长春的人行道上,高大杨柳的浓荫之下,即便是炎阳鼎盛的小暑天气,迎面吹来的,都是凉爽的风。
主编:乔梁
编辑:杨昭冰
摄影:孟绍东
头图制作:赵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