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构建政务服务集成化新格局
王 鹏
2025年07月08日

政务服务改革是一场系统性、结构性变革。近年来,随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持续推进,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政务服务的整体水平实现跃升。然而,伴随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服务事项碎片化、部门协同难、公共服务整合不足、基层动力不足等,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瓶颈。面对群众多元化需求与市场环境变化,必须从制度建设、平台整合与因地制宜创新三方面着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推动形成更加高效、便捷、温暖的政务服务生态。

一、以机制常态化为支点,筑牢改革根基

机制建设是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常态化、系统化、持续化的关键支撑。“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每一步都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和长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常态化机制,才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善作善成。

(一)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制度性框架。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化制度框架。顶层设计是改革的总开关,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成效。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实施路径等多个维度统筹谋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办法,明确改革目标、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为各地各部门提供行动指南。建立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群众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及时优化调整事项范围,确保改革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推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形成改革合力。通过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构建标准体系,推动服务一体化。

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的金钥匙。要按照“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的原则,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统一事项标准,规范事项名称、办理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字典和交换标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数据互联互通。统一技术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系统对接、安全防护等技术规范,确保各级各类系统有效衔接。通过标准化建设,让政务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提升服务的规范性和便捷性。

(三)强化评估机制,形成改革闭环。

健全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机制。评价考核是推动改革落实的试金石。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估改革成效。完善指标体系,将办理时限、材料精简、跑动次数、在线办理率、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形成可量化、可比较的评价标准。畅通反馈渠道,通过线上评价、电话回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收集企业群众意见建议,推动问题整改和服务优化。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通过持续的监督评价,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二、以集成办理为抓手,重塑服务体验

政务服务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窗口,更是群众感受改革温度的重要载体。将“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从行政服务延伸至银行、医疗、电信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跨界协同、数据互通、就近可及”的服务体系,正成为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关键路径。

(一)银行服务集成化,助力企业与个人“双便捷”。

金融服务集成是释放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打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开户等环节,企业在银行“一站式”完成开户与审批,大幅缩短开办周期。在个人服务方面,将银行卡申领、公积金查询、水电缴费等业务并轨办理,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

(二)医疗服务协同化,提升民众健康获得感。

传统就医流程中存在信息孤岛、重复检查等痛点,推行医保报销“一窗受理”、检查结果互认、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正是打破这一局面的有力举措。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数据共享,让群众“少跑路、早诊疗、能报销”。

(三)通信服务联动化,构建政务数据桥梁。

在户籍迁移、居住变更等高频政务场景中,电信服务的接入具有天然协同优势。通过构建“政务+通信”数据交互接口,推动实名认证互认、号码归属地变更、宽带迁移等同步办理。未来可探索通信流量与政务服务打包推出惠民套餐,打造数字生活新生态。

三、以因地制宜为导向,释放基层活力

改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创新是推动改革深化的不竭动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增加特色事项,既是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体现,也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一)打造地方品牌,服务区域产业布局。

聚焦地方优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沿海地区可以围绕海洋经济、对外贸易等优势产业,推出船舶登记、进出口许可、海关通关等“一件事”集成服务,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内陆地区可以聚焦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出农产品认证、民宿开办、景区经营等特色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老工业基地可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出技改项目审批、职工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扶持等专项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打造特色品牌,让改革更好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二)贴近群众需求,拓展个性化场景服务。

回应群众关切,拓展民生服务场景。群众需求在哪里,改革就要跟进到哪里。要建立常态化需求征集机制,通过线上征集、线下走访、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婚姻登记、生育服务、购房落户、创业就业等人生重要节点的集成服务,让青年人在城市安居乐业。针对老年群体,推出养老认证、高龄补贴、医保报销、居家照护等适老化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针对特殊群体,推出残疾人证办理、困难救助、康复服务、无障碍改造等关爱服务,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温暖。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让每个群体都能享受到改革红利。

(三)激励基层探索,形成多点突破格局。

应建立基层容错与正向激励机制,允许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在流程重构、服务创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大胆实践。通过经验交流、典型推广与专项激励,推动形成“上有引导、下有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为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

“高效办成一件事”不仅是政务服务优化的标志,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改革的路径图已徐徐铺展,唯有以制度建设为锚、以服务集成为轴、以基层创新为翼,方能推动政务服务在深水区破浪前行。

从“能办成”迈向“高效办成”,从“部门逻辑”迈向“群众逻辑”,我们期待这项改革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让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让服务像阳光一样温暖,让群众在每一次“只跑一次”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