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加速迈向数字友好时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年7月2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将构建“1+6+N”活动框架,它以“人本温度”弥合数字鸿沟,以“普惠包容”贯通发展动脉,以“安全互信”筑牢信任基石,展示了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经验成果。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多年,通过构建创新友好、市场友好、场景友好和治理友好的数字生态,为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数字友好城市内涵
(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开放包容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北京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视其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北京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打破传统创新模式的局限,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深度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积极融入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网络,提升北京在国际数字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营造友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北京从政策、法规和服务等多方面着力,营造友好的市场环境,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北京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同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以应用场景为重要抓手,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效能。北京将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作为重要抓手,致力于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效能,让数字技术真正惠及民生。以世界级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北京具备了强大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在此基础上,北京提出并践行“场景友好的数字应用”理念,注重数字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和用户体验。
(四)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效能。北京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效能。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意味着北京要打破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引入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种治理模式旨在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市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拓宽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数字友好城市的双轮驱动
北京通过搭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和共享平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与创新资源,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开放平台,突破地域与制度限制,吸引全球智慧,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其中,“悟界·Emu3”和“AutoGLM沉思”等新技术的出现,展示了北京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北京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数字友好和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文件》,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枢纽,推动技术、政策与规则协同创新,并搭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数字丝路会客厅,助力数字经济企业出海。
北京积极推进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明确数据权属,构建可信流通与价值评估体系。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基于“长安链”技术,实现秒级数据确权,数字要素备案交易额达100亿元。此外,北京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首钢构建基于AI机器视觉的智能视觉体系,实现全流程智慧化升级,生产线运转效率提升21.2%,产品缺陷减少35%;北京银行深度探索AIB平台,实现资金交易和财富管理的AI赋能,变革运行流程和服务模式。
(二)民生改善与治理优化:数字友好城市的双重目标
北京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以民生改善和治理优化为目标,拓展和优化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使建设成果贴近民生。在交通领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建设“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五大支撑体系,引入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商探索商业模式。全市1.6万个路口的AI信控系统使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5%。在医疗领域,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京通”小程序覆盖299家医院,智能调度使号源闲置率降低20%。在养老领域,推动社区养老机器人应用,借助情感计算为老人精准制定养老方案。
同时,北京通过“京办”智能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体系贯通,覆盖所有区及114家市级单位,支撑50余万名政务人员在线办公,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北京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治理,设立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企业出海服务基地,通过“监管沙盒”将120项规则转为智能合约,59家企业通过出境评估。北京加入DEPA工作组,贡献“北京方案”,推动“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合作互鉴”。以回天地区为试点,打通三级数据通道,联通政务服务平台、社区感知设施和家庭终端,优化社区微生态。
三.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1.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数字友好城市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提升,为数字友好城市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北京通过搭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和共享平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营造友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市场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是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民生改善与治理优化:数字友好城市的社会价值
北京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以民生改善和治理优化为双重目标,通过拓展和优化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和效能,使建设成果贴近民生。北京聚焦数字技术应用效能,彰显为民服务宗旨,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看,数字友好城市建设需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北京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有效应对数字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居民幸福感,也为城市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1.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助力营商环境升级
北京的数字友好建设将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技术多元与包容性创新,人工智能将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环节,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人工智能还将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助力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智能化手段,政府能够更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数字技术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
未来将数字技术与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数字技术将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同时,数字技术将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高效办理和精准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提升企业的满意度。数字技术还将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数字与绿色转型产业变革,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城市开放与协作,进一步提升北京的产业竞争力和营商环境吸引力。
3.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方位数字友好理念
北京的数字友好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数字发展宗旨。未来,数字友好建设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在经济领域,数字友好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在社会领域,数字友好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民生水平;在文化领域,数字友好将推动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数字友好将助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友好建设,北京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共建数字友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结语
北京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展示了其作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担当,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北京方案”。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数字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政务协同高效,国际合作积极。数据要素市场逐步完善,交易额不断增长。愿推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打造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数字生态,为实现“技术向善、城市向暖”的发展愿景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