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设施完备,发展可期。”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先行官”,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硬支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大关,充电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现有充电网络“各自为政”、充电资源配置“冷热不均”、无序投建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站在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如何破除发展壁垒、促进深度融合、优化空间布局,让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现有充电网络“琴瑟和鸣”,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思维、问题导向,方能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棋局”中落好每一子、走活每一步。
一、破除壁垒:打造技术互通、智能协同、服务统一的融合平台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现有充电网络的协同发展,首要任务是打破技术藩篱,实现互联互通。只有在技术标准、运营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充电网络体系。
(一)推动技术标准统一,打破“接口孤岛”
推进技术标准统一化,筑牢协同发展之基。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度量衡”,是设施互联的“通行证”。要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国家标准纳入车、桩市场准入条件,开展车桩互配测试验证,确保800V高压平台车型与现有充电设施无缝对接。统一充电接口协议,解决因接口差异导致的充电失败率居高不下问题,让“一桩多用、一车通充”成为现实。加快设备型式、计量检测、通讯协议等标准制修订,避免因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借鉴特斯拉V4超充桩向非特斯拉车型开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品牌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让技术标准成为连接不同充电设施的“金钥匙”。
(二)强化智能一体运维,提升网络协同效率
深化智能管理一体化,提升运营效率之本。智能化是充电网络高效运转的“大脑中枢”。要建设统一的智能运维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自动预警、远程诊断维护,将设备可用率提升至98%以上。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充电行为,动态调整充电功率,实现“削峰填谷”。天津双碳创新充电站通过智能平台调控,充电时间缩短近70%,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探索“充电+储能+光伏”一体化模式,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能源配置,提升电网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让智能化成为串联不同充电设施的“神经网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构建服务一体平台,提升用户体验一致性
强化服务体验无缝化,凸显用户至上之要。服务是检验协同成效的“试金石”。要打破品牌壁垒,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充电设施无差别开放,让用户不再为找“专属桩”而焦虑。建立统一的充电服务平台,整合各运营商充电桩信息,实现“一个APP走遍天下”。创新“充电+X”融合模式,将充电站与餐饮、购物、休息等功能深度融合,让充电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享受”。蔚来超充站配套建设的休息室、便利店,大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值得全行业借鉴推广。通过服务的无缝衔接,让充电体验“如丝般顺滑”。
二、促进融合:实现土地、电网、交通三维协同的资源统筹机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从全局高度统筹资源配置,实现与国土空间、配电网、交通等规划的深度融合,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投建。
(一)纳入空间规划体系,推动结构性精准布局
科学对接空间规划,优化布局结构之形。空间布局是充电设施建设的“基础图纸”。要将充电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充电设施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采用六边形网状布局模型,在主城区以1-2公里为服务半径构建充电网络,确保用户10分钟内可达充电站。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每50公里一座快充站”的标准进行布点,重点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对利用率超过40%的热点区域优先实施大功率改造,对利用率低于警戒值的设施暂停新建,引导资源向高需求区域倾斜。通过科学布局,让充电设施建设“疏密有致、错落有序”。
(二)打通电网协同机制,强化能源承载能力
精准匹配电网规划,夯实能源保障之基。电力是充电设施的“生命线”。要推动充电设施布局规划与配电网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确保电网承载能力与充电需求相匹配。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单站功率动辄超过480kW的特点,提前做好变压器增容和线路改造。探索“光储充”一体化建设模式,通过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实现能源的就地平衡。湖北惠水超充站配建的储能系统,可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有效缓解了电网压力。建立充电负荷预测模型,根据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和用户充电行为,科学预判电力需求,为电网规划提供数据支撑。让电网与充电网“双网融合、互为支撑”。
(三)对接交通运行大数据,构建车行路径型设施网络
深度融合交通规划,构建出行服务之网。交通是充电需求的“源头活水”。要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骨架,构建覆盖城际、城市、城乡的多层次充电网络。在“七纵四横两网格”高速公路网沿线,加密充电设施布点,确保节假日高峰期“充电不排队”。针对公交、物流、重卡等商用车辆,采用基于运行线路的线状布局,在起终点、中途站、物流园区等节点建设专用充电设施。结合城市交通流量大数据,动态优化充电站点位置和规模,让充电设施与交通需求“如影随形”。通过深度融合,构建起“车行到哪里,充电到哪里”的便捷网络。
三、优化布局:由“盲目叠加”向“分层共建”的基础设施新格局转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电力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多层次网格设计,支撑分层协同体系
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特色是竞争力的“独门秘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电力充足,可率先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打造“10分钟充电圈”,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可探索“风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充电成本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可结合产业转型需求,重点发展电动重卡充电设施,服务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西部地区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景区、自驾游线路沿线布局充电设施,打造“最美充电风景线”。通过差异化发展,让各地充电产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聚焦场景需求,创新多元化服务业态。场景是服务创新的“试验田”。针对高速公路“即充即走”场景,重点发展单枪功率350kW以上的超级快充,配套建设司机休息室、便利店等设施,打造“高速服务区2.0”。针对社区“过夜充电”场景,保留7kW交流慢充桩,探索“分时共享、错峰充电”模式,提高车位利用率。针对商业中心“目的地充电”场景,将充电与购物、餐饮、娱乐深度融合,让充电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安徽高速服务区投放的移动充电仓和充电机器人,为应急充电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场景创新,让充电服务“千人千面、精准匹配”。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稳定市场预期与建设节奏
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要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打破垄断壁垒,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模式,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充电服务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手段,引导用户合理充电。鼓励充电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等开展跨界合作,打造“设备+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特斯拉超充桩开放后日均使用率提升40%,证明了开放共享的巨大潜力。通过激发市场活力,让充电产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三)构建区域统筹平台,强化全过程监管体系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推动大功率充电网络与现有设施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未来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当好“引路人”,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环境;充电运营企业要当好“建设者”,加快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技术创新;新能源车企要当好“开放者”,打破品牌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生态;广大用户要当好“参与者”,规范充电行为,爱护公共设施,共同维护良好秩序。当技术标准实现统一、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发展路径百花齐放,当“充电焦虑”成为历史名词、“里程焦虑”不再困扰用户,我们必将迎来一个车桩相随、绿色出行的美好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