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从算力焦虑到资源浪费的悖论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推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底座,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现实中“算力焦虑”与“资源浪费”并存。部分中小企业、高校科研团队、地方政府面临算力获取难、用不起的问题;与此同时,大量已投入建设的智算中心存在资源使用率偏低、算力闲置、负载不均等问题。这种供需错配,不仅影响产业效率,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释放。
激活闲置算力资源,不再是单一层面的技术优化问题,而是亟需从供需机制、资源组织、平台支撑到政策治理的一体化重构,是推动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二、构建算力激活新格局的四大路径
(一)供需重构:推动“算力即服务”,实现资源动态高效调度
首先,要打破传统“建设即使用”的孤岛式供给模式,全面推行“算力即服务(Computing as a Service, CaaS)”,通过云平台将分散的算力资源虚拟化、平台化、服务化。通过构建跨平台、跨区域的算力资源池,形成可调度、可共享、可分发的资源格局。引入AI调度算法,实现资源与任务的精准匹配,推动分布式推理和轻量模型的落地应用。
例如,建立区域算力调度中心,通过统筹调配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算力资源,实现边缘与中心协同、低峰与高峰互补,从而最大限度释放资源效能。
(二)技术融合:打通异构架构,提升资源复用与协同效率
算力资源的异构性是影响其高效利用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目前,GPU、CPU、NPU、FPGA等多种芯片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各有优势。应推动构建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平台,打通底层架构差异,实现异构算力的高效互通。
在此基础上,推进容器化、虚拟化、编排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任务迁移与资源弹性分配能力。同时,探索AI原生的算力调度机制,让AI更好地服务于AI本身。通过软硬协同,不仅能提高整体利用率,也为未来“算力网络”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生态协同: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激活长尾创新需求
除了提升供给效率,更要释放需求潜能,尤其是长尾市场。应构建灵活、开放的算力交易机制,推动算力按需供给、按使用付费,降低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的使用门槛。
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产业特点,打造典型示范场景,如政务数据处理、医疗AI分析、视频渲染等,通过实战应用带动算力消费。依托行业联盟与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高校、研究机构等资源提供方参与市场交易,实现科研与产业互促共融。
(四)政策引导:从“补贴建设”转向“绿色普惠”
过去以补贴驱动建设的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要防止“建而不用”“补而无效”的现象重复上演;另一方面,更应精准定位补贴目标与政策方向,向绿色低碳、国产替代、普惠使用倾斜。
建议出台分级分类的支持机制:对头部企业提供大模型研发专项支持,对中小企业实施算力券普及、按需补贴,对高校科研提供基础算力保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绩效考核,推动补贴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三、北京实践:从理念创新到机制落地的样本经验
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节点,北京在推动算力资源高效利用与普惠化发展方面,已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1. 制度先行,构建区域统筹机制
北京出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算力统筹调度,建设城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跨园区、跨机构资源整合。在资源普及方面,发放“智能算力券”,惠及中小微企业与创新团队,提升其应用AI技术的能力。
2. 技术攻坚,构建异构调度与绿色体系
北京聚焦异构算力调度与绿色低碳目标,推动“液冷数据中心”“智能能效控制系统”等绿色智算设施发展。通过“1度算力”计量机制,创新性将算力消耗量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便于资源精准分配与补贴。
3. 应用驱动,打造示范场景
聚焦政务、医疗、影视等重点行业,推动算力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如医疗AI辅助诊断平台、政务大模型信息交互系统等,均体现出北京在场景牵引、技术转化与公共服务融合方面的优势。
4. 构建多方共建生态
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头部科技企业,北京打造智算生态联盟,推动软硬件协同创新、开源社区共建和赛事激励机制建设,激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互动,推动“技术平权”和“价值共生”。
四、结语:迈向绿色、普惠、可持续的算力发展新阶段
算力不仅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激活闲置资源,不仅能缓解资源瓶颈,更能释放潜在创新活力。下一阶段,我国应加快构建“多层级、强协同、智能化”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在保障效率、公平与可持续之间实现平衡。
从算力的提供者到使用者,从政策制定者到市场参与者,需协同发力、系统推进,让算力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唯有如此,才能将“数字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助推中国从“算力大国”走向“算力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