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展的路径与趋势研究
王 鹏
2025年08月01日

一、政策驱动与行业演进

1. 国家政策推动智能农业提速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对“AI+农业”的重视日益提升,已将其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从边缘走向中心,更表明智慧农业已成为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政策的明确表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技术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2. 企业战略布局抢占赛道

面对日趋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一些先行企业通过设立人工智能子公司、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加速战略转型与卡位布局。这种组织结构的调整不仅有助于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也体现了企业主动适应新一轮农业变革的战略眼光。通过聚焦农业算法开发、数字平台建设与智能服务场景,一些企业已率先在“AI+农业”赛道上取得技术先发优势。

3. 政策与实际应用联动

智能农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策、企业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协同联动。在政策推动下,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项目承接将智能农业真正落地于田间地头,推动农业生产与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与此同时,各类试点项目也反哺企业技术能力,形成政策支持、企业实践、场景反馈的闭环,加速整个行业的技术演进与生态建设。

二、技术融合与应用实践

1. 数字感知与决策体系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逻辑。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农业环境与生产要素得以实时捕捉与监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提供原始依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建模分析、算法训练等手段,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精准的种植建议与管理方案,从而推动农业向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 AI在生产场景中的应用

在具体生产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与应用潜力。例如,基于图像识别的病虫害诊断系统能够实现对农作物病变的早期识别与预警,显著提高防治效率。在土壤管理方面,AI模型结合传感器数据实现对墒情的动态调控与灌溉策略的实时调整,推动节水与提产的双重目标。同时,自动驾驶农机与农业机器人等装备正逐步投入使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人力成本负担。

3. 管理与服务链智能升级

在农业管理层面,大数据平台正成为连接生产端与流通端的重要枢纽。通过整合种植数据、市场行情、物流信息等关键要素,农业企业能够更为灵活地制定采购与销售策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服务层面,农产品溯源系统借助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透明性与可追溯性,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同时,农业SaaS服务的兴起降低了农户的技术门槛,为中小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可负担、易操作的智能工具。

三、产业格局与未来趋势

1. 竞争格局分析

当前智慧农业市场正在快速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格局。具备深厚技术积累与完整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从软硬件集成到系统运维的全链条能力。与此同时,在地域性强、需求差异大的农业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依靠灵活响应与本地化服务,也在特定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行业多元发展。

2. 技术演进推动转型升级

随着AI、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农业技术系统正逐步迈向高度智能化。例如,农业机器人、自主农机等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自动化水平,也为“无人农场”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设备的推广应用将逐步推动农业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进一步释放生产潜力与管理效率。

3. 服务模式向订阅转型

传统农业设备销售模式正在被更加灵活的服务订阅模式所取代。企业不再仅以设备为核心,而是围绕农业全过程提供持续性的数据服务与解决方案。例如,按亩计费的智能灌溉服务或病虫害预警平台,正逐步成为农业服务的新常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技术使用门槛,也增强了服务提供方的可持续收益能力。

四、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数据治理与标准化

在当前的智能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标准缺失已成为制约其深入发展的关键障碍。农业数据来源复杂、格式不统一,导致不同平台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与共享。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动行业层面的数据标准制定与接口规范,同时构建跨平台协作机制,以实现农业数据的高效流通与深度利用。

2. 提升农户技术接受度

尽管智能农业技术日趋成熟,但其在一线农户中的应用仍面临一定的接受度挑战。许多农业生产者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有限,缺乏必要的操作经验和使用信心。要推动技术真正“落地生根”,需通过政府补贴、示范项目和技术培训等手段降低使用成本,提升农户的技术认知水平,逐步建立起以农户为核心的智能农业使用生态。

3. 商业可持续性与盈利探索

智能农业的商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研发成本高、投入周期长成为普遍问题。企业若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不断探索更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产品之外,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化运营、增值服务提供与政策项目承接等方式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从而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