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AI人才市场结构分析与未来供需趋势
王 鹏
2025年08月14日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从大模型的崛起到行业应用的多元化,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然而,与技术扩散速度相比,AI人才的供给显得捉襟见肘。据行业估算,目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达数百万级,并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这种缺口并非单纯的数量不足,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短缺,尤其在高端研究型与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尤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AI人才市场的结构特征、短缺层次及其成因,并研判未来3-5年的供需变化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引导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AI 人才市场的结构分析

1. 金字塔结构特征

当前的AI人才市场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式分布。底层人才数量庞大,主要从事数据标注、数据清洗等基础性工作,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强;中层人才具备一定的算法与工程能力,能够完成模型训练、调优及部分应用开发,是产业落地的核心执行群体;而位于塔尖的高端人才,既掌握前沿理论,又具备跨领域创新能力,他们通常活跃在算法研究、架构设计及技术战略制定等关键环节。这种结构在短期内有助于产业分工,但长期来看,高端与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2. 各层级能力画像

初级人才虽然在技术深度上有限,但他们承担着大量数据基础工作的生产任务,是模型训练的原料供给方;中级工程师不仅是研发成果的直接落地者,还在技术与业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可运行系统;高端人才则是行业技术方向的引领者,他们的研究突破与技术决策往往能影响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这种分工决定了不同层级的人才在价值创造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优先级。

二、结构性缺口及其成因

1. 高端研究型人才的稀缺

高端研究型人才需要深厚的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理论基础,还需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现有技术,还要具备创新算法、推动技术范式变革的能力。然而,其培养周期往往超过十年,且全球科技巨头与科研机构都在高薪争夺,导致国内相关岗位供不应求,形成尖端人才的长期短缺局面。

2. 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紧缺与难培养性

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既懂AI技术,又熟悉特定行业的业务逻辑,如医疗诊断流程、金融风险管理或制造业工艺等。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将AI算法与行业痛点有效结合,开发出高价值的应用方案。由于其知识结构跨越两个或多个领域,培养难度极高,现有教育体系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此类人才,企业往往需要自行培养,进一步拉长了供给周期。

3. 人才不足与项目瓶颈

尽管AI算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将其转化为稳定可用的商业系统需要大量工程化落地人才。这类人才需要扎实的软件工程、系统架构和部署运维能力,确保AI系统在真实环境中高效运行。然而,许多工程师对AI框架和分布式计算缺乏系统化理解,导致项目在落地阶段出现性能瓶颈或可维护性差等问题,形成实际应用的隐性短板。

4. 复合压力

AI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超传统教育培养周期。新的框架、模型和工具层出不穷,而高校课程体系往往滞后数年,导致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所需存在明显落差。同时,跨学科的知识需求使得单一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进入AI行业时面临技能补齐的额外挑战,这种供需错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缺口。

三、未来3-5年供需格局的变化趋势

1. 高端人才需求增长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深化,优化大模型性能、降低推理成本、实现可解释性等新挑战不断涌现,高端研究型人才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模型原理,还要具备跨硬件优化、分布式计算、隐私计算等复合能力,成为推动下一轮AI技术跃迁的核心动力。

2. 自动化减少初级岗位需求

数据标注、基础模型训练等初级工作正被自动化工具逐步取代。半自动化标注平台、合成数据生成技术及零样本学习等手段将显著降低对初级人力的依赖。这一变化意味着初级人才需要通过技能升级向中高端岗位转型,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 复合型人才需求扩张

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AI与医疗、金融、制造、能源等行业的融合将催生大量应用创新。能够理解行业痛点并将AI能力嵌入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市场上最稀缺的群体。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这类岗位的需求增长率将超过其他类别的人才。

四、企业的人才梯队构建策略

1. 内部培养机制

企业可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将中级工程师培养为高端研发或技术管理人才。例如,设立内部技术学院、开展跨部门项目轮换、提供海外研修机会等,不仅提升员工能力,还能增强人才黏性。

2. 外部引进策略

面对尖端人才的全球竞争,企业需在薪酬、科研资源、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具备吸引力。除传统招聘外,还可通过收购初创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国际学术机构合作等方式引进高端研究型与复合型应用人才。

3. 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可参与高校课程设计与实训基地建设,将最新行业需求直接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实现毕业即上手,缩短人才从教育到产业的适配周期。

五、结论与建议

AI人才缺口的核心问题并非总量不足,而是结构性短缺,高端研究型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稀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未来三到五年,随着大模型与行业融合的加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向高技能与跨学科方向集中。企业需要在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及校企合作上形成系统策略,构建动态适配技术变革的人才生态,以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主动。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