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人形机器人:资本热潮后的“中期大考”,2025会否迎来量产元年?
王 鹏
2025年09月02日

在人形机器人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2025年无疑成为关键的一年。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已有40家企业披露半年报,其中29家净利润同比增长,36家实现盈利,占比超过九成。这一系列数字标志着行业正在经历由资本驱动向应用驱动的转变。与此同时,一个重要趋势清晰可见:在这一新兴赛道中,最先展现竞争力的,竟然是来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控与精密制造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为什么传统企业在跨界中更具优势?2025年是否真的会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而未来十年的趋势又将如何演变?本文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一、传统制造企业的跨界优势

(一) 技术沉淀:电机、电控与精密制造的迁移能力

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关键技术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与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路径高度契合。电机是机器人的“肌肉”,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在电机的小型化与高功率密度方面深耕,已经能够在有限体积内实现高效稳定的动力输出。这些技术几乎可以直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系统中。电控是“神经系统”,传统工控企业在数控机床与工业自动化上的运动控制经验,为机器人提供了精准的动作协调与速度调节能力。精密制造则是机器人的“骨骼”,齿轮、传感器与关节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机器人的稳定性与寿命。传统精密制造企业在光学、电子和高端装备领域的经验,使它们能够提供符合高精度要求的零部件。由此可见,传统制造企业不仅有技术储备,更具备将这些技术迁移至新赛道的能力。

(二)生产体系:大规模制造与成熟供应链的优势

量产能力是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传统制造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汽车零部件与工控设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精益制造模式,可以直接复制到机器人生产线上,从而保证效率与成本的平衡。同时,传统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已相当完善。机器人所需的电池、传感器和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往往通过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获得稳定供给。在此基础上,部分企业还能与供应商开展协同研发,为机器人量身定制部件。这种稳定性和协同性,是新兴初创公司在短期内难以具备的。

(三)市场理解:客户重叠与需求洞察的天然优势

相比初创公司,传统制造企业在市场层面同样具备显著优势。它们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制造业与科技行业,而这恰恰与人形机器人的潜在用户高度重合。在制造业,机器人能够替代工人完成搬运与装配任务,缓解劳动力紧缺问题;在科技行业,机器人则可以作为实验助手,提高研发效率。由于长期服务这些客户,传统企业对需求有着深刻理解,不仅能准确把握行业痛点,还能通过既有渠道更快进入市场。这种客户重叠与需求洞察,使得它们在推广与落地过程中具备天然优势。

二、2025: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临界点

(一)市场信号:订单与合同金额的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国内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累计约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在迅速提升,也意味着行业已从“展示样机”阶段逐渐迈向“商业应用”阶段。订单的增加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信心来源。稳定的市场需求,给了企业扩大产能与持续研发的动力,也为量产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盈利能力: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从财务数据来看,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Wind数据显示,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披露半年报的40家企业中,36家实现盈利,占比超过九成,29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这表明行业正在从早期依赖资本输血的状态,逐渐进入“订单驱动—盈利反哺—研发投入”的正向循环。企业通过盈利获得资金,再投入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展,从而提升产品性能与市场占有率。这种自我造血能力,是行业能否跨入量产阶段的根本保障。

(三)小批量交付:迈向量产的关键一步

2025年上半年,多家企业进入订单“兑现期”,完成了小批量交付。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生产工艺的成熟度,也为供应链稳定性提供了实践验证。通过小批量生产,企业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工艺不足,优化设备参数,并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关系。同时,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的反馈,成为推动产品迭代的宝贵资源。小批量交付不仅仅是一次生产尝试,它更是量产的预演。正是通过这一环节,企业才能逐步解决大规模制造中的潜在问题,为全面量产做好准备。

三、未来趋势与产业挑战

(一)成本与标准:普及之前的双重关口

尽管2025年可能成为量产元年,但必须承认,机器人距离普及还有距离。当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依旧高达数十万元,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降低成本需要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行业缺乏统一的安全与测试标准,这可能在推广过程中造成不确定性。只有在成本下降和标准确立之后,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走进更多行业和生活场景。

(二)多场景落地:从制造业到社会生活

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制造业仍然是核心市场,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装配、搬运等重复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在物流行业,机器人能够承担分拣与搬运任务,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在医疗护理领域,它们可以辅助医护人员完成基础护理,减轻人力压力。教育和家庭场景也将逐步打开市场,机器人可能成为陪伴与助学的工具。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将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全球竞争:中美对决下的战略窗口

国际竞争格局也值得关注。特斯拉、Figure AI 等海外企业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中国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上同时发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将成为重要推力,中国在供应链和制造体系上的优势,将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未来几年,中美之间的人形机器人竞争,或许将成为全球产业格局演变的缩影。

结语

如果说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的“秀场之年”,那么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的开端。传统制造企业凭借技术积累、生产体系与供应链优势,以及对市场的深刻理解,率先在这一赛道中跑出优势。然而,这一“元年”更多是量产的起点,而非普及的终点。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跨过成本、标准、技术和社会接受度四道关口。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极有可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从被资本热捧的新物种,成长为推动产业转型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而2025年,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责任编辑:王辉】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