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为父母作品下卷后记。
真诚铭谢
“老人表达,人生记录,田园叙事”,是爹娘写作的朴素定位。因其老,因其土,因其俗,文章自然不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朋友们悲天悯人、雅量高致,不弃草昧、礼贤下士。大家有耐心读完,和作者同此炎凉,以文心点评,比原文更富英华。在此谨向给予关怀、帮助和鼓励的朋友们再三真诚致谢!如下名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名单详见成书,此处暂略)
转眼两年
上卷是二〇二三年初付印,中卷是二四年初付印,两本写作时间都是一年。下卷到二五年秋结集,用了近两年。
是不想让老人太累。上下两卷,各一年时间,二老特别是我娘,基本每天都写,最忙时一周成稿一二篇。搞得皓首落雪纷纷,茶饭不香不思,有点顾此失彼、舍本逐末?遂吁请二老回归本义,生活为主,附加写字,放缓节奏,自然些,松弛些。
也不想春节期间搞得太紧张,催店家印刷,赶在春节前快递给要书的好友手里。每一本都要仔细包装,和顺丰快递员一起,一本一本发出。上面都有老人给某位好友的签字,每一本都不一样,千万不能搞错。要么在家等着快递员上门操作,要么我拖着书去一公里外顺丰站点操作(顺丰较快,一般地方两天都到,出境也就三四天)。
网上出书,据说一般周期是三四个月,我这个一个月。一是不出版,只结集,程序简单。二是我自己设计排版,直接提交印制,省了时间。三是遇到了正确的店家,业务精通,替人着想。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点。
永久榜样
然而两年伏案,足以养成习惯,我每日看摄像头,二老大半时间仍在桌前。爹在老饭桌,坐着转椅,娘在旧茶几,坐着马扎。人手一个平板,查啊查,写呀写。
有时候他们会遇到平板或手机使用的问题,电话里要说明一个并不复杂的使用方法,常常很考验我的表达和耐心。
二老埋头用功的就是表达记录,耄耋老农靠的就是耐心执著,一如当年打理庄稼,地头、灶头、案头都是他们用武之地、心安之所。我的一切,都源于他们的地头、灶头、案头,我的耐心和执著却不及其百分之一。
他们永远是我的榜样。这需要时时“对标”、反省和检讨。
书名篇名
上卷书名叫《生命花》,中卷叫《热炕头》,都有解释。下卷叫《三月天》,是何意思?
小编还是琢磨了,“生命花”是说我们努力地活着,用生命开出花来,文眼是“花”,正是我娘的名字。各章呼应为“芝麻花篇:人生有采”“木槿花篇:人人有善”“灯花篇:万物有情”“菜花篇:大地有成”“窗花篇:烟火有香”,其意一望便知。
“热炕头”是说当年真苦,如今真好,要珍惜当下小康日子,文眼是“头”。各章呼应为“炕头篇”“心头篇”“地头篇”“外头篇”,其意也可以明了。
“三月天”是说我们的日子就像农家三月,春暖花开,乍暖还寒,充满希望,也要居安思危,饮水思源,文眼是“天”。各章为“五更天”“杏花天”“沧浪天”“碧罗天”,其意亦不难分辨。
第四卷是何题目,已有眉目,顺水推舟,顺理成章。后记题为“十月里来《三月天》”,是说农历十月将结集下卷,金秋时节迎来了《三月天》,也是春种秋收、春华秋实。
盘活公号
小编这个“策马入林”公号是二〇一三年注册的,当时还在频繁用博客,这个基本闲置。直到二〇二二年初,为我娘发布小文章,这个长尾冷号开始活跃。
大约一周左右发一次,虽然阅读量也就几百次,互动几十上百次,此号也算脱僵复活了。朋友们关怀鼓励,粉丝从几百位,增长到现在的两千四百多位,一位一位增加。蒙君不弃,实属不易。
文友们也开始赐稿,张卫理、曲伍华、王军、傅文仁等几位大咖的美文佳作令小号蓬荜生辉,一些文章动辄几千几万阅读量,屡屡刷新本号记录。又承蒙平台关怀,本号后来认证为微信文学自媒体,也算实至名归。
何以入会
我娘部分文章发表后,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申请加入本县作协等组织?条件是够了,可是有什么意义呢。老人家回忆过去、记录生活,只是为了弥补少年缺憾,如今发文、结集都实现,已经是“超水平发挥”和“超额完成任务”,别的不敢奢求。
去年某日偶然发现中国散文学会发展会员的消息,一看够了门槛,觉得申请一下也无妨,人家不要,咱没损失,有幸接纳,也是认可,对老人是鼓励和安慰。于是在人家微信公号上填写申请入会表格,上报有关材料。
填完就忘了此事,觉得一般都是由名家推荐或者踅摸其他路径,才能加入这些社会组织,我就这么一填,有点异想天开。没想半年之后,偶尔打开邮箱,看到中国散文学会发来的邮件,是同意我娘入会的通知,真是喜出望外。
接着也给我爹申请了,过了一段时间,也如愿以偿。我爹说,有什么用呢?一年一百元会费,可以买两回菜。我说还是有情绪价值,值得。小编也受到鼓舞,鼓起勇气提交申请,看看能否被接纳。
建立词条
以前我对百度百科词条很重视,这是重要的稳定的准静态信息点,查人查物查事如果找到内容丰富又管用的词条,那就帮了大忙。而对于建立自己的词条却不在意,不是名人,没有那么多有分量的事情可以罗列,不必煞有介事搞个这。
后来改变了看法,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一粒草芥,也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留下一丝痕迹。这算一种自我体认、自我尊重、自我悲悯吧。明白过来,晚了三秋。现在建立词条难上加难,每句话都要有出处,还得是平台规定的少数“权威”来源,即使是认证微信公号、认证百度百家号、百度其他词条的内容都不算数,以前没有这些限制。
我给爹娘建立词条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少数登在传统媒体上的文章可以引用,多数发在微信公号的就只能省略,没有网上链接的拍照上传,编辑又常常不通过。好在锲而不舍、愈挫愈勇,终于感动某位宅心仁厚、通情达理的值班编辑,审过一二回。
二老各有词条,相互链接,就像两株数字庄稼。其来有自,默默当歌,是秋天大地上苍茫尘烟里的小小风景。
设计细节
多攒了九个月,内容就多了。本来一篇两三千字,后来几千上万。排到书里,以往四页八页,后来十几几十页。正文字号即使由十三号缩小为十二号,上中卷的三百页也变成了下卷四百好几十页。
为了减厚,不用之前的双胶纸,改薄一点的铜版纸吧,图片也能印制得清晰鲜艳一些。小编排版,也是延续中卷做法,一篇一排,免得积重,从容不迫。
内页开本还是一七〇*二四〇毫米,封面封底略大五毫米。内页这次改用一百二十八克白色铜版纸。仍旧全彩色印刷,锁线精装,圆背,上下加红白装饰条,内加红色布条。封面封底材质使用布面,草绿色(匹配“三月天”)。封面、书脊文字烫亮绿金,两个篆刻图压凹纹。四百五十二页(比上两卷增加一半页数),八十本。
经与多家印刷网店讲价,选定最优惠一家,确定本卷印制费用八千二百元,平均每本一百元。朋友们如需要,还是恭请“众筹”,印制费加顺丰快递二十元,每本书费用共计一百二十元(请通过私信或者微信联系)。书非“买”不足惜也,仍持此念,亦请鉴谅。
续集有否
有了上中下三卷,就不写了吗,要写,我写故我在,我在就要写。二老写字,不仅是记录表达,也是对抗老年痴呆的良方。写字不仅是方式,本身就是目的,写了就有了,写了就好了,写了就是了。人家看着不美,我看着不丑,人家不着一眼,我看着看着想起父母的好和自己的不好。二老尽管写,小编尽管编,作者是交待,编者是救赎,双向奔赴,便是自洽。
每个家庭都是一部大书,朋友们若也有编写类似家“书”愿望,小编乐意以编印此三卷之微薄经验,协助各位圆此小梦,为幸福小康之家增一分光、添一道彩。
附本书部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