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成  >>  正文
台州海门“卫城遗韵”:六百年海疆首邑的英雄印记
罗学成
2025年11月05日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东门岭上已传来脚步声。白发老人沿着青石阶缓步徐行,在晏清门的拱形门洞附近舒展筋骨;几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倚着东山城墙举起手机,将椒江二桥与晨光一同框进镜头。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海门卫城东门(晏清门),历经六百年风雨,如今既是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社交平台上“海门八景”的热门打卡点——“卫城遗韵”。砖石缝隙间青苔蔓延,门洞深处似有历史回响。

“海门卫城的选址堪称古代海防工程的典范。”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汝志指向东山城墙介绍,卫城依托东山制高点俯瞰椒江入海口,形成“依山临江、五门五河”的防御体系。据《康熙临海县志》记载,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回五里三十步,设晏清、德风、宁远、临江、靖波五门,城内有五条河道与椒江连通,既利排水又增屏障。如今,海门卫城古城墙仅存东门岭晏清门一处门洞,成为历史见证。

东山风景秀丽、山势蜿蜒,是海门卫城名山,也是椒江的东南屏障。东山东濒大海,南接太和山,西接椒江城区,北临椒江,自古即为游玩、赏景胜地。旧时“海门八景八胜”中的“东峦观日”“东山秋月”“山阁书声”“海月朝霞”等均在此处,东山公园亦因东山得名。

漫步东山城墙,可见垛口等军事元素精准复原。城墙仿海门卫城古城墙,走势随山脊起伏,暗合“因形就势”的筑城智慧。林汝志表示:“东山制高点可监控台州湾航道,与江北小圆山形成犄角之势,这正是‘大海之门’(海门)得名的地理基础。”为防御倭患,明朝开国大将汤和拆黄岩城墙石料筑城,并开挖南门河、江城河等护城水系,使海门卫城成为江浙沿海五十九座卫城中规模最宏大的“海疆首邑”。

城墙西北侧的戚继光纪念馆内,一幅明抗倭的“台州大捷”壁画再现了明嘉靖年间的烽火岁月。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任台金严参将,屯驻海门卫。林汝志介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此创鸳鸯阵,设烽火台施疑兵计,转战台州各地。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彻底扭转了明军抗倭的被动局面,成为明代抗倭战争的转折点。”

作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民间童谣《东门岭头三冲炮》至今仍在台州大地传唱。歌词里“矮卵卖烧饼”的倭寇探子,被东山木头假炮所骗,最终在临海遭真实炮火覆灭。这首童谣背后,正是戚继光利用海门卫城地形布设疑兵的经典战例。如今,东山头烽火台、东山碉堡等海防相关遗址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加以保护。

军事堡垒的基因里,也孕育着商业文明的种子。清光绪年间,海门因码头贸易繁盛获“小上海”美誉。从晏清门沿东门路前行,金银巷、卖盐巷、卖布巷等街名犹存,龙须巷、乌衣巷、衙门巷等“五纵三横”街巷格局依然可辨。林汝志说:“海门卫城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靖波门(俗称城门头)清代设海关后,形成商贾云集的码头商圈,至今仍是老海门人的记忆坐标。

这种军民融合的特质早已融入当地日常生活。端午食饼筒相传是百姓犒劳戚家军的创意,中间穿孔的光饼由戚家军军粮演变而来,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则源自戚继光体恤民情的佳话。在北新椒街修复的海门老街上,明清建筑群与“海门关”牌楼相映成趣,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街区,如今已成为集休闲观光、特色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潮流打卡地。

“年轻时我们在东山听‘山阁书声’,看‘海月朝霞’,现在带孙子来寻‘卫城遗韵’。一名老伯抚摸着晏清门墙砖感慨。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拍得到明代城墙与椒江二桥同框,古今交汇的震撼无法言喻。”明代烽火台遗址与东山碉堡诉说抗倭往事,观海楼的飞檐与火红的枫叶交织成 “东山揽胜” 的图景。

登临观海楼,山风徐来,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海画卷。东望台州湾,千帆竞发尽收眼底,椒江二桥如长虹卧波,西瞰老城街巷里烟火升腾,城市全景尽收眼底。这座曾庇佑一方安宁的卫城,如今以市民公园、文化地标、生活空间的多重身份,继续参与城市脉动。

“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融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林汝志说,无论是童谣传唱的集体记忆,还是年轻人汉服打卡的文化认同,都让抗倭精神在新时代延续。当最后一缕余晖掠过东门路口戚继光的雕像,夜幕下亮起的灯火,恰似六百年前烽火台的升级版——不再传递警讯,而是照亮一座城市对自己英雄基因的珍视,以及对“海晏河清”理想的不朽追寻。(罗学成)

【责任编辑:王文倩】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