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能不能推动海外受众从中国故事的被动旁观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讲述者,是衡量中国故事是否深度融入海外语言文化环境,是否深得海外民众喜爱,是否成为海外社会生活中的有机元素的基本标准,也是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基本目标。
推动海外受众主动自发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故事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要实现这一转化,必须依托中国故事的情感共鸣点打破海外受众的认知壁垒。要千方百计吸引他们听,听后主动参与,进而共同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即中国故事与本土环境的适应、适配,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海外受众以传播本土故事的心态和方式,传播中国故事。
不必讳言,海外受众初次接触中国故事时基本是以旁观者身份,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好奇甚至猎奇层面。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故事走出去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因为文化符号都是日常生活的高度精炼,已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疏离感。要破茧见丝,打破这种隔阂,就要将抽象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具象体验,使海外受众在感官愉悦中产生情感联结,在趣味体验中自然接触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核,找到中华文化符号与普世情感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就是打破海外受众与中国故事隔阂的第一粒种子。
推动海外受众从旁观到参与,还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海外受众提供低门槛、高回报的互动场景,并且要有趣味有深度,这样才有利于吸引受众从被动旁观转向主动参与。在这样的场景里,海外受众可能完全不懂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但看动作,听音乐就觉得美不胜收,就会跃跃欲试,就会感同身受,就会不知不觉参与其中,就会悄然拉近了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集体性互动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场景,更能放大参与效应,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局面,进而推动参与者对中国故事的参与和互动从“个人行为”升级为“群体认同”,从而深化参与意愿,从参与者成长为传播者,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中国故事扩散的节点,成为中国故事原发内容全球传播链条上的一环,把对中国故事的认同转变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把讲中国故事转变为自发分享自己的故事。
推动海外受众角色的转化,本质上是中国故事从“硬”变“软”,从“浅”入“深”,从“我要讲”到“他要听”“他要讲”传播范式的质变。这一过程启示我们: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受众“知道”中国故事,而是使他们“爱上”并“活出”中国故事,使他们本身就成长为中国故事。只有如此,中国故事才真正融入全球文明,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机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