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额哈依夫妇和他们的汉族女儿麦尔孜依 (4月23日摄 摄影张雷)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 当我们驱车来到距乌鲁木齐 240公里 的昌吉州奇台县吉布库镇上,见到 65 岁高龄的霍额哈依夫妇俩还有他们养育了二十多年的汉族弃儿的时候,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所深深感动了。年迈的老夫妇脸上布满了沧桑,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个汉族女儿溢于言表的慈爱和关怀。妈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寸步不离身高仅有一米多一点的麦尔孜依。小麦尔孜依有些唇裂,而且不会说话,显然她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关心她的陌生人,她表现得有些紧张,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当妈妈靠在她身边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立刻透露出了几分安定和从容。妈妈时不时地帮她拉一拉她粉红色的毛线帽子或者帮她擦一擦鼻子,她也会开心的笑出声来。
围坐在哈萨克特有的炕上,霍额哈依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充满着人间真情的感人故事。1989年10月4日,霍额哈依的大儿子在放羊途中捡到了一个红色包袱,包袱里装着一个女婴和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这是一个10个月的汉族女孩,她姓王,有哪个好心人捡到后,请好好收养她吧,拜托了!”
霍额哈依夫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嘴唇上有豁口,而且还有明显的先天性智力残疾。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又发现小姑娘的脊柱也有问题,以至于她一直到8岁都不能走路。
面对着这样一个浑身是病的弱小生命,已近中年的霍额哈依夫妇连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收养她。夫妻俩召集了亲朋好友,并且按照哈萨克人的习俗举办了仪式,给小姑娘起了一个寓意着欢乐和开心的名字——“麦尔孜依”。
对一个不怎么富余而且已经有了6个孩子的农村家庭来说,做出收养的决定无疑意味着将来要承担沉重的负担。亲戚朋友们纷纷反对,但是这对善良的哈萨克夫妇坚决不肯让一个生命就这样夭折,他们全然不顾别人的反对,决心一定要让已经遭遇命运不公对待的小麦尔孜依享受到幸福的父爱和母爱。
谈起自己当时的这个决定,霍额哈依讲到:“哈萨克族有着很好的民族传统,我们非常强调互相帮助,作为穆斯林,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彼此关爱。”
麦尔依孜不但患有智力残疾,而且还有严重的先天性癫痫,厉害的时候每天都要发作几次。霍额哈依夫妇花费了整整17年时间给麦尔依孜治病。
为了能够省钱,每次带麦尔依孜去看病的时候他们都要带着馕和干粮。为了找到合适的药方,只要听说有什么好医生,他们都会去寻访。他们寻遍了昌吉周边地区,很多时候,因为道路崎岖,车辆难以到达,他们就只能背着女儿步行。
20年里,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的霍额哈依一家为给小麦治病花去了三万三千多元,至今仍然欠别人一万多元。可是霍夫妇从来没有感觉到后悔。霍额哈依一边慈善地望着靠在母亲肩膀上的麦尔依孜,一边笑着对我们说,这些困难都没有什么,麦尔依孜是我们的亲女儿,我们就是要尽最大的力来救好她。
也许是霍夫妇这种跨越民族的真情感动了上苍,麦尔依孜的癫痫症居然奇迹般地治好了。尽管现在她还不能说话,走起路来也是摇摇晃晃的,除了吃饭以外,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但是她能听懂简单的哈萨克语言,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也会报以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她从小到现在都和我盖一床被子”,小麦的妈妈说,而且每天晚上一定要和妈妈睡在一起,一定要摸着妈妈的耳朵才能睡着。
现在霍额哈依夫妇最担心的就是一旦他们不在了,麦尔依孜还能不能得到和现在一样的照顾。家里虽然还有六个孩子,但是他们都打工在外,将来谁来照顾麦尔依孜也让霍夫妇一直不能安心。
在得知了霍额哈依夫妇的感人故事之后,吉布库镇和奇台县政府已经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并且解决了一些问题。2005年,奇台县残联给霍家补助了6000元钱,帮助他们盖起了现在居住的房子。镇领导也在积极协调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策上,我们一定会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吉布库镇副书记薛建平告诉记者。
霍夫妇二十多年的真爱也深深地打动了村里其他的人,现在,霍家有了什么难处,村民们都会慷慨地伸出援手,小到洗衣做饭,大到帮助霍夫妇给孩子看病,村里人都把能够帮助霍夫妇当做是一件很高兴很光荣的事。
霍家的邻居纳什拜说:“霍额哈依要领养麦尔依孜的时候,我就曾经反对过他们,可是他们是有良心的人,坚持了这么多年,现在我觉得他们真的太了不起了,值得我和大家好好学习。”
原本链接:二十年的坚持铸就的跨民族人间神话